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一 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九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旅游开发地居民、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梳理了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即顾客满意度理论、社会满意度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社区交换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期望欲望理论以及公平理论。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调查。在述评国内外旅游满意度的研究进展,以及厘清和界定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内涵的基础上,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与分析内容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典型旅游开发地旅游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为构建测度模型和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测度。选取了居民期望、少数民族居民社区归属感、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居民负面旅游影响感知、旅游利益分配等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变量,构建了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典型案例实证分析。在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背景、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查和满意度测度模型基础上,选取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居民满意度指数的科学测评和对比分析得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结论。
第六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分析。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要求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的综合满意度涵盖和体现为经济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政策影响感知,受到了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了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驱动机制,为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七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的利益协调与分享机制。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不仅能促进景区正常有序的运转,保证运营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服务质量,还能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景区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不断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的旅游综合效益和各主体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基于利益协调机制的产权协调机制、社区委员会顾问机制、社区旅游大学制度等;基于利益分享的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管理机制、利益协调约束和目标信息反馈机制、民族文化的产权管理机制、多元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居民参与旅游的经济管理机制、增收创益的股份合作制、政府财政扶持机制。
第八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提升对策研究。以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从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出发,就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动态调控,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提升对策,所提对策包括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增强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经济收益和社会福利等,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决策参考。
第九章:基于重庆和云南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实例再分析。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再以重庆和云南为例,对开发地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各景区居民总体满意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针对重庆和云南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具体政策建议。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全书的研究做总结;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研究结论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