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学技术现代化
这是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科技发展指标体系正在研究制定的过程中。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数,可以定量计算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如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总额中,科技(即通常所说的一般科学技术,未计入社会科学和管理等因素。下同)进步所占的份额,简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虽然对这种方法尚有争议,但就目前看,仍不失为一种能显示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在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计量指标。其指数在相当程度上亦可体现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程度。按这个计算方法得知,20世纪初,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为5% ~20%,此后这一比例逐渐上升。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50~1970年,发达国家的这一贡献率平均为49%,有些国家高达60% ~7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有些国家和地区也高达50%。按照这一计算方法,我国1952年以来各个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从表1反映的情况看,既往30多年来,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较低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是逐步确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科技兴国”的方针;其次是改革开放提供了使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使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发展机制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19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确定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攻克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效益的一批课题)、“星火计划”(促进农村发展的科技计划)、“火炬计划”(推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计划)、“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又名“863”计划,以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的技术领域为重点的发展计划)、“关于基础性研究计划”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形成了由这六大科技发展计划构成的包括高、新技术和普及应用以及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立体计划体系。目前,这些计划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并已收到了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1979~1990年,全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万多项,是前30年的12倍,创经济效益达2800亿元。其中仅“星火计划”执行5年来就新增产值339亿元,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在生物技术、农业科学、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超导材料的理论研究等领域的一些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世纪末,我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提高到50%。在正常情况下,2010年这一贡献率可以提高到60%左右。21世纪中叶,则可以大体达到那时发达国家的水平。
表1 1952~1989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马洪《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