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中药经皮给药贴敷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贴敷制剂分类及特点

1.分类

中药贴敷制剂是将药材或药材提取物溶解或混合于黏性基质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等裱褙材料,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制剂。

按基质组成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铅硬膏:以高级脂肪酸铅盐为基质,如黑膏药、白膏药等。

(2)贴膏剂(cataplasm):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又称无丹膏药,包括橡胶膏剂、凝胶膏剂和贴剂等。

按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传统膏药:系将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是贴敷制剂中最古老的剂型,也是中药五大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

(2)橡胶膏剂(adhesive plaster):是在19世纪20年代,橡胶引入硬膏剂处方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橡胶膏(亦称橡皮膏)系以橡胶为主要基质,与树脂、脂肪或类脂性物质(辅料)和药物混匀后,摊涂于布或其他裱褙材料上而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如不含药的氧化锌橡皮膏,含药的伤湿止痛膏、神经性皮炎膏等。

(3)新型中药贴膏剂:主要指贴剂、凝胶膏剂,是近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药用高分子辅料在制剂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

贴剂(sticking plaster)是将药材提取物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一种薄片状贴膏剂。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层、胶黏层和防粘层组成,常用基质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和聚乙二醇等。

凝胶膏剂(babu plaster)系将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均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常用的基质有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钠、山梨糖醇、明胶、甘油等。

2.特点

中药贴敷制剂可以起到保护、封闭和治疗作用。它同所有的经皮给药制剂一样,具有独特的优点。①药物不经过胃肠及肝脏,避免了某些药物易被肝酶分解而降低疗效,并可防止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副作用产生。②可以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其他给药方法引起的血药浓度出现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作用。③剂量准确,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停止给药,中断治疗。④某些药物可以通过穴位经络吸收,疏通经络脏腑,起到全身治疗作用。

二、中药贴敷制剂的透皮吸收机制

中医认为人体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真元相贯通,药物可以通过体表、腠理到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抗病祛邪的作用。中医学对中药贴敷剂的透皮吸收机制早有论述,清代名医徐洄溪曾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他解释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是对经皮给药治病机制的论述。清代吴师机在我国第一部中医外治疗法的专著《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理无二,乃属殊途同归。”意思是:外治与内治,在病因、病机、辨证用药是相等同的,只是给药方法、吸收途径不同而已。吴氏膏药论中还说:“凡病所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无妄行传变之虞。”说明贴敷制剂可以获得局部皮肤深部效应。另外,书中记载了外治膏药百余种,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种疾患的治疗,这不仅说明了我国的外用药疗效很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传统的膏药开辟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先河,为中药、西药的经皮给药制剂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及临床基础。

现代研究证明,药物贴敷于皮肤上,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吸收,产生局部或全身的作用。药物经皮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药物透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即所谓的表皮途径;二是通过汗腺、皮脂腺、毛囊等附属器吸收。此外,中药贴敷可以使皮肤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角质层经水化膨胀后,使药物更易于穿透皮肤的水合作用途径吸收。

三、中药贴敷制剂的制备工艺

中药贴敷剂主要是通过膏体的黏性来贴敷在皮肤上,只是不同剂型所选用的黏性成分不同,但贴敷剂的主要制备工艺均包括如下过程。

①中药浸膏制备:药材经提取、精制,制成一定浓度的中药浸膏,有些药材也可直接粉碎成细粉入药。

②基质制备:选择适宜辅料制成具有黏性的基质载体。

③药、辅混合成膏料。

④涂布、压膜、剪切、包装、成品。

四、中药贴敷制剂的质量评价

为保证贴敷剂质量,各种贴敷剂在研究、生产、贮存过程中,应遵照以下质量要求。

1.对膏药的质量要求

(1)老嫩应适宜,外观应油润细腻。

(2)同种膏药的摊涂量应一致,其重量差异限度不超过±5%(指除去裱褙材料的纯膏药重量)。

(3)对皮肤无刺激性,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不脱落也不移位。

2.对贴膏剂的质量要求

(1)膏料应涂布均匀,膏面应光洁、色泽一致,无脱膏、失黏现象;背衬面应平整、洁净、无漏膏现象。

(2)按标示面积折算成100cm2应符合规定的含膏量。

(3)黏附性检查应符合规定要求。橡胶膏耐热检查应符合规定,凝胶膏含膏量应符合规定。

(4)每片的长度和宽度均不得少于标示量。

五、中药贴敷剂的应用与发展

贴敷制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膏药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贴敷制剂,它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了记载,如灵枢中有“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疽,……砭之,涂以豕膏”,其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外治之宗”吴师机编著的《理瀹骈文》,对膏药有了进一步的阐述,该书是有名的中国膏药专著,并提出了著名的“一是拔,一是截”理论,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其科学论断对后人研制和应用膏药起了借鉴作用。历代各个时期均制有不同类型的膏药或贴。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我国整理出版的《膏药方集》、《中国膏药学》等书籍对膏药的制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做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医外治疗法的推广做了更大的贡献。膏药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目前中国的膏药作为中药传统剂型在国内外仍有很大市场,对治疗跌打损伤及人体有关系统疾病有独特疗效。

橡胶膏剂起源于国外,19世纪20年代,橡胶引入硬膏剂处方以后,以橡胶为基质制成的硬膏剂逐渐发展起来。1990年版《中国药典》将橡胶膏剂作为独立的剂型加以收载,这标志着橡胶膏剂这一制剂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已经成熟,但是橡胶膏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汽油,容易发生爆炸,生产安全性低;同时橡胶膏载药量小(一般100cm2含膏量仅为2g左右),故对药效的持续发挥有很大影响;有皮肤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因此迫切需要更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新剂型来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

六、中药贴敷制剂的新剂型

贴剂在日本、欧美等国家称为经皮吸收系统(TDD或TTS)。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贴剂——东莨菪碱贴剂以来,迄今为止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已推出9个药物的数十个品种和剂量规格的贴剂系统。因TDD系统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TDD系统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运用尚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高分子材料在制剂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对透皮给药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传统的膏药也在逐步的更新换代,出现了生产更环保、使用更安全的新型经皮给药剂型——中药凝胶膏剂和中药贴剂。本章主要介绍中药橡胶膏剂、贴剂和凝胶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