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理论基础概述

一 互文语篇理论概述

(一)语篇定义

什么是语篇?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斯塔布斯(Stubbs)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范·迪克(Van Dijk)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序列的单位;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认为语篇是一个意义单位;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认为语篇不仅仅是语言运用,而是把这种口头和书面运用的语言看作是社会实践;坎德林(Candlin)认为语篇是根基于社会的语言运用过程,同时又是谈论、描写和作用于世界的手段,是建构世界中一系列实践又被这些实践建构的手段;菲尔莫尔(Fillmore)把语篇看作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产品,既涵盖字词,又包括诸如小说、法律文本等;德·波格朗(De Beaugrande)认为语篇是实化体系,即通过对虚拟系统的抉择而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转引自王振华《作为系统的语篇》,《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下面主要选取国内的专家的定义。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它可以是词,如发生火情时有人呼叫‘火!火!',也可以是一部小说,可以是一句口号,也可以是一次长达两三小时的演讲。语篇研究包括语篇的产生、分析和理解三个方面。”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黄国文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形式上可以是口头的,如独白、辩论,也可以是书面的,如便条、论文;篇幅上可以是一句话,如提示语、问候语,也可以洋洋万言以上,如演讲、小说。语篇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语篇应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语篇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性”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张德禄认为,语篇不是一个超级句子,而是一个意义单位,是人们实际进行的语言交流的实例,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讲的话或写的文章,从最简短的表述如人们临危时喊出的“救命!救命!”,到多数情况下要由若干句话、数十句话以至更多的话组成。他明确提出了语篇是一个“意义单位”的概念,即不是纯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或段落,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一个基本思想。转引自王云桥《关于语篇研究的几个问题》,《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

我们认为,语篇是基本的交际单位,具有完整的意义,具有层次性和相对性。简言之,语篇是指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相对独立的语言交际单位。语篇对客观世界、社会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描述、反映、改变和构建作用。

语篇具有衔接性、连贯性、信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情景性和互文性。

(二)互文语篇理论

任何语篇都是互文语篇。每一个语篇都是某个互文集合体中的一个小整体,是互文关系总和。与一个语篇有关联的其他语篇是“互文”,它是隐藏在文本中的积演结构。以互文为“织体”构建互文结点,生成当前语篇。也就是说,当前的语篇是在前语篇的遗迹或记忆基础上生成的,在对其他语篇吸收和转化过程中,建构着当前语篇,使之与其他语篇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指出:“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任何本文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体。”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不同时空关系的语篇相互发生互文联系,形成互文网络。“每一个语篇都联系着若干其他语篇,并且对这些语篇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互文传承着先前的语篇,同时又开启着新的语篇,即开启着当前和未来语篇。

互文既是对源语篇的解构,又是对当前语篇的建构。互文是语篇的建构成分之一,在语篇中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语篇对客观世界或经验世界的建构,人际功能是对人际关系的建构,语篇功能是对语篇的建构。互文结构体进入异体后都会发生变异、发展、升华。

副文性在语篇系统中的功能可以为当前语篇的建构提供图式,可以使其他语篇成为当前语篇语境因素之一,承续历史语境或文化,并对建构当前语篇与其他语篇关系的全局价值进行评价;在交际中可以对读者提供一种氛围,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为读者设计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阐述路线。

注释副文本、参考文献副文本扩展了或延展了正文的疆域,实现了正文意义的增殖,从而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预先获得对学术文本的心理认同、学术期待和阅读兴趣,促进了学术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在注释、参考文献的引导下,正文本的“当下”意义得到显现和打开。注释、参考文献是进入正文的重要“门槛”。

1.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互文性是指文本的形成与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相联系。互文性表现为不同层面的关系,从形式层面,是指语篇的联系、指涉,即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换;从意义层面,是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历时层面,是指与历时语篇形成文本链,即不同语篇之间的语篇聚合关系;从共时层面,是与共时语篇形成文本网,即一个语篇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语篇组合关系;从符号层面,是指语篇之间的互动,就是说,一个语篇作为符号实体对另一语篇实体的依附过程。

(1)互文性形成的条件。

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即文本与互文本是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

②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联系、彼此参照、彼此渗透。“它或反驳此前的表述,或肯定它,或补充它,或依靠它,或以它为已知的前提,或以某种方式考虑它。”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也就是说,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之间形成一定的语义关系,如逻辑语义关系、修辞结构关系等,这种语义关系是一种对话。

③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相互联系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即文本与互文本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语言单位,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

(2)互文性的相关重要术语。

①文本互涉。

“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文本映射”或“文本互指性”,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关联、互相映射的关系。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文本互涉表明任何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指涉、交互参照的过程中产生同上。,也就是说,要解释某一文本必须通过其他文本来参照、比较,才能揭示其意义。文本互涉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文本解读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②文本。

当前研究或阅读的文本叫“文本”、“主文本”、“正文本”、“中心文本”、“当前文本”、“当下文本”。

③互文本。

存在于某一文本中的其他文本,或被某一文本所引用、暗示、召唤、戏仿、改造、转换、重写的文本叫“互文本”。

互文本是指文本互文过程中,用来帮助生成或理解一个文本所需要的相关符号。从性质上,它可以是语言、文字类符号,可以是非语言、非文字类符号,如艺术作品、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信号等;从数量上,它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④互文空间。

互文关系有纵向和横向的坐标关系。纵向轴系联着一系列的历时文本,形成文本链,横向轴系联着一系列的共时文本,形成文本网,网与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空间网络,即互文空间。这个空间承载着互文本和目标文本,充满着文本与文本之间或文本与互文本之间无限的张力。祝克懿:《互文性理论的多声构成:〈武士〉、张东荪、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弗洛伊德》,《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

(3)狭义互文性。

互文性一般指狭义互文性,以热奈特等为代表。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本性的五种主要类型: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承文性、广义文本性。[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4)互文性类型。

主要选取与本书密切相关的类型。其他分类还有:A.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参见王铭玉《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B.显著互文性和构成互文性(Fairclough, N.,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London: Longman,1992, pp. 85,119);C.被动互文性和主动互文性(Basi L. Hatim,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pp. 32-33);D.强势互文性和弱势互文性(Jenny Laurent, “The Strategy of Forms”,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 A Rea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pp. 34-63);E.物质互文、结构互文和物质—结构互文(Heinrich F., Plett. Intertextuality,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myter,1991, p. 7);F.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李玉平:《互文性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水平互文性是指一段话语与其他话语之间所具有的对话性和互文关系;垂直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对其他语篇语料的引用以及对其他语篇的应答关系。Julia Kristeva, Semeiotike, Recherches Pour une Semanalyse, Paris, Seuil,1969, p. 145.

②狭义互文性和广义互文性。

狭义互文性也被称为结构互文性,它指向的是结构主义,或曰修辞学的路径,倾向于将互文性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把互文性看作一个文学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可论证的互涉关系,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吉尼特(Genette)等人。吉尼特把互文性称为跨文性,划分了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其一,互文性,两篇或几篇文本共存所产生的关系,其手法是引用、抄袭、暗示。其二,副文性,指主要文本与其派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正文当成主要文本,派生文本一般包括前言、献辞、鸣谢、目录、注解、图例、后记等。其三,广义文本性,指的是将一个文本视为某一(或某些)文体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关系,文本同属一类的情况。其四,元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外显的或暗含的评论关系。其五,承文性,即一个文本与作为其基础但又被变形、修饰、发挥或扩展的文本或文体之间的关系,见于滑稽模仿等场合。王铭玉:《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

广义互文性也称解构主义互文性,通常包括非文学的艺术作品、人类的各种知识领域、表意实践,甚至社会、历史、文化等都被看作文本。这种观点研究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各种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实践间相互指涉的关系。确切地讲,它研究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同上。

③具体互文性与体裁互文性。

辛斌:把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和体裁互文。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即写作主体)的他人的话语,这类互文性能够涵盖上述的强势互文性和显著互文性以及不加标明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辛斌、陈腾澜:《语篇的对话性分析初探》,《外国语》1999年第5期。

④心理联想互文、文本印迹互文和语言形式互文。

邓隻:提出互文性可分为心理联想互文、文本印迹互文和语言形式互文三种。心理联想互文是指“无论读者还是作者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进入心理联想空间的文本其信息都有可能加入到当下文本中来,从而影响到对当下文本的理解和加工,这些文本与所处理的文本之间就有了互文关系”;文本印迹互文是指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可以通过文本与文本之间“语义上的可论证性”和“语言形式上的可辨认性”来识解;语言形式互文是指“互文本的什么成分、以什么方式进入了主文本”,以及互文本进入主文本后以怎样的互文标记来关联和显示主文本与互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邓隻:《解读性新闻中的互文关系——兼论互文概念的语言学化》,《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5期。

⑤自互文和它互文。

马国彦把互文性分为它互文和自互文,它互文是指“元话语对其它文本空间中他人话语的引入和处理关系”,自互文是指“元话语对同一文本空间中发话者自己话语的引入和处理关系”。马国彦:《元话语标记与文本自互文——互文视角中的篇章结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

⑥学术论文不同的互文空间类型。

祝克懿提出了学术论文语篇成分的六个层次空间互文结构:第一层:论文正文注释(符号“”为互文标记);第二层:(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第三层:摘要(中文外文) [(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第四层:摘要(中文外文)关键词(中文外文);第五层:关键词(中文外文)标题(中文外文);第六层:论文全文作为当下文本x(A、B、C……)源文本y(a、b、c……)。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

英国语言学家哈提姆认为:互文关系可以在四个层次中实施:一是音位、形态、句法、语义;二是词缀、词、短语、小句、语篇、话语、体裁;三是语境的三维度,即语域活动、语用行为和符号互动;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王树槐、王群:《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贡献与缺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我们从文本、主体和语境层面对互文关系进行分类,并探索互文在语篇中的作用。

2.互文语篇

互文语篇理论是以关系、层级、系统、多元为核心的宏观动态理论。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

“‘互文’之‘互’指存在于当下的文本与之前、共时的源文本成分间有以互动关系制约下的组合关系、共现关系、重写关系、改造关系(或派生关系)。这些关系显示为当下文本与源文本间互依互存、不同层次参互的空间结构关系;‘互文’之‘文’理论上是一个集合名词、抽象概念,实质上指由当下文本成分与源文本成分构建的共组文本,是互为存在前提的互文本。从文本内部看,互文本体现为当下文本成分与源文本成分间的互涉关系;从文本外部看,互文本体现为处于不同空间层次上、不同来源的源文本按不同的方式参加到当下文本中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关系。”同上。

互文是语篇的结构单位,互文构建语篇,同时也解构语篇。

互文是互文本,又是互文本身的言语行为,即互文行为,它是一种重述,该重述从源文本中剥离出来,进入到新文本中,并通过互文行为作用使其在新的语境中产生影响和增殖。

互文的本质是文本之间的关系(联系)、文本之间的转换。

互文语篇的主要特征是互文性,即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层级性、系统性和多元性,语篇的生成和解读都离不开互文性。语篇之间形成互文网络,以特定的互文性结构为语篇结构方式,建构成一个独立、自足、自律的语言世界,但同时这个语言世界又是不自足的,又指向其他语篇和语篇外的世界。

互文关系是多元的,表现为:一方面,当前文本与前、共时的源文本成分间有组合、共现、重写、改造关系。这些关系显示为当前文本与源文本间互依互存、不同层次参互的空间结构关系。另一方面,当前文本与未来文本指涉、辐射、影响关系,即当前文本是基础,未来文本是基础文本的发展、延伸、延异、改造。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感应、相互渗透、相互转移,彼此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联网的庞大体系。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

互文关系是文本之间的立体的关系。从纵向探索,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文本链;从横向探索,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文本网。链与网相互交织,形成的文本互涉的开放空间,体现出文本之间的无限张力。也就是说,在纵向上,文本互文通过与历时文本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诠释、相互影响、相互指涉,基于某个原型,梳理出文本发展的源与流的关系,建立起具有意义脉络的文本链;横向上,文本互文通过与共时文本之间的解释、补充、延伸、发展,依靠同时代相同或不同作者的文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具有当前时代意义的文本网。文本链和文本网的相互交织、相互联系,产生了多元的文本互涉关系,建立了文本互涉的立体空间网络——互文空间。同上。互文空间永远是开放的,可以在这个空间中任意一个平面或任意一个链条上的某个点展开。在互文空间中,读者通过与不同文本的对话,对文本进行解读、阐释、创造、发展。

互文关系说明文本的生成和解读必须进行文本之间的系联,互涉到其他文本,由其他文本的意义来领会和生成这个文本的深层意义。

互文关系是系统关系,任何文本都是对先前文本的解构,同时又是对自身的建构。互文是语篇的结构方式,是语篇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语篇的补充、更正、延伸、讨论、协商等。互文在语篇中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者表现为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互文是文本之间的互动,互文本脱离原文本进入到新的文本会产生变异,形成新的意义,即互文本的意义发生增殖。

互文是作者、读者、语篇、世界之间互动的、对话的结果。

互文关系是层级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层:论文正文注释(符号“”为互文标记);第二层:(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第三层:摘要(中文外文) [(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第四层:摘要(中文外文)关键词(中文外文);第五层:关键词(中文外文)标题(中文外文);第六层:论文全文作为当下文本x(A、B、C……)源文本y(a、b、c……)。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

3.互文语篇的互文类型

(1)共存关系互文。

共存关系互文是指甲文和乙文同时出现在乙文中。[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也就是说,某一文本出现在另一文本中。如引用、重复、抄袭、暗示等。

(2)派生关系互文。

派生关系互文是指乙文从甲文派生出来,但甲文并不切实出现在乙文中。同上。也就是说,乙文对其他文本的模仿、改造与转换,即“B(文本)或多或少明显地呼唤着A文本,而不必谈论它或引用它”[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5页。。如改造、戏拟、转换等。

总之,互文语篇理论是以关系、层级、互动、系统理论为支柱的动态的、多元的科学理论。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通过描写语言用途或功能来说明语言系统的理论。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有三大元语言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内心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人际功能是指用来与别人交往,建立或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讲话人的态度,改变别人的态度、看法等。语篇功能是指用来组织语句和话段,把单个的情形、意念连接起来。概念功能有及物性、作格、语态等分析;人际功能有语气、情态和评价分析;语篇功能有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等分析。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语言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经验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或者说,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到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是指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表达。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来体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人际功能是指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人际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包括交际角色关系,即讲话者或听话者在交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同上书,第115页。

语篇功能是指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体现。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互文本是语篇结构单位,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互文本的元语言功能能展示语言建构的图式和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 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把言语看作行为,强调说话时的语境与说话者的意向等语用学因素的理论。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在该理论中,语言的功能首先是被用于完成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既体现了语言和经验世界的关系和意义,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系列活动。转引自任蕊《论意向性及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奥斯汀(Austin)认为,“言语即行为”,说话人在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以言指示”、“以言行事”、“以言取效”(王健平:《语言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言内行为是指说话人说出某一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通过言内行为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言效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并采取某种行动,从而取得某种效果。转引自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言语行为是人类行为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或是用语言实施语用意图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中,言语主体出于某种意图构建并发出一段话语,另外的言语主体接受并自以为是理解了这一话语,从而做出与发话者意图有关联的反应,这样的一个事件”。任何语言运用都是一种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人类意图性行为的组成部分。言语行为范式的操作路径:第一,确定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或者说是这种行为的规定性要素是什么?第二,这一行为决定了其在言语行为上的构成性要素是什么?第三,在充分理解其构成性规则的基础上,了解其种种策略性规则。第四,与这构成性规则与策略性规则相应的语言材料上的可能性。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

任何言语行为都必然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参量:说者、听者、说什么、怎么说,这也是一组互相制约的参量。胡范铸、薛笙:《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互文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它们分别蕴含了正文与互文客体、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1)正文与互文客体之间的关系;(2)正文与作者之间的关系;(3)正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互文在正文中实现了三种语用功能:呈现功能(呈现互文本)、表达功能(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和劝诱功能(劝诱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互文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构成了互文言语行为,其对应的呈现功能、表达功能和劝诱功能相互联系,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互文语篇的本质特征。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言语行为是人类基本行为,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表达意图的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主体(说者和听者),一旦参与到话语中,就卷入一条商讨汇成的意义流中,但“只有当他在某些心理行为中赋予这组声音以一个他想告知于听者的意义时,被发出的这组声音才成为被说出的语句,成为告知的话语。但是,只有当听者理解说者的意向时,这种告知才成为可能”转引自赵春利、杨才英《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外语学刊》2011年第6期。。也就是说,交往是交际双方共同完成的。

从言语行为角度看,学术论文实际上是作者对语言的具体的使用方式,这本身是作者的一种行为,一种在作者与读者和社会之间进行交流的言语行为。言语即行为,学术话语不仅影响作者对学术观点、理论的建构,而且会影响读者,影响人们的生活世界和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学术话语具有施为性功能,不仅对作者建构学术观点、理论发生作用,也对人们的生活世界和实践活动产生作用。

四 叙事学理论概述

普兰斯认为:“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形式和功能的研究。”查特曼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巴尔说:“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总之,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内在形式的科学研究。转引自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也就是说,叙事学是揭示叙事文本的形式规律的科学。这里只概述与本章相关的观点。

叙事是一种言语行为,叙事的要素有叙述者、听者、叙述什么、如何叙述、叙述效果如何。叙述主体有作者(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读者(真实读者)。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其中作者与读者叙事外部要素;隐含作者、叙述者、受叙述者、隐含读者是叙事内部参与者。作者是文本的实际创作者,读者是文本的实际阅读者。隐含作者是文本建构起来的作者形象,是作者在特定状态中的形象。隐含读者是作者的读者,是文本建构的潜在读者。叙述者是文本中的故事的讲述者。受叙者是叙述者与之对话的人。在文本中叙述者、受述者可有,也可无。

叙事话语模式是叙事文本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与人物的关系。叙述话语模式一般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引语是对他人的话语、典籍或文章的引用,或者说,是对他人文本的引用。引语可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原话,用引号;间接引语是间接地引用他人的话语,没有引号。

引语句式:引语来源+引语动词+引语。引证来源归为五类,分别为:自我、定指他人、不定指他人、社团和不可言说的他人。转引自马博森、管玮《汉语会话中的零转述现象》,《外国语》2012年第2期。

引述动词分为话语(语篇)动词、心理动词和研究动词。话语动词用来描述行文中必需的言语行为表达过程;心理动词主要用来描述心理过程;研究动词表示具体研究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转引自娄宝翠《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引语作为互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互文方式、语篇建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互文是连接当前与历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