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进士考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用了将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戛然中止。

此后百余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科举制从开始偏激地声讨、冷静地反思,到现在全面、客观地进行研究,科举学形成一门显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没有远离我们而去。这一曾牵动一千三百多年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制度,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对中国文化传统演进的影响,不是凭一纸废除的“诏令”就能终结的;相反,亟须我们走进科举制历史,深入地去研究、分析、吸纳、消化该制度的内容、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其功过是非给出正确的评价,对该制度的进步性、合理性、公正性给予肯定、弘扬和借鉴,而其所存在的弊病与腐朽性,则给予揭发与批判。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选择了科举研究的学术方向,投身于中国科举史的研究。江西师大邱进春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科举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历史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文物、图书、档案、博物馆学、汉学等领域,不是哪一个学科能够包办得了科举史和科举学的研究。本书作者邱进春,是古代汉语专业硕士、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他具备了从事中国古代科举史研究的学力和基础。《明代江西进士考证》,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科举史研究学术专著。

科举史研究,须是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研究相结合,即总体概括千百年的科举史、断代的科举史和各个专题的科举制研究相结合;而这三者之研究,又离不开理论性的探讨与基础性的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是一切科举研究的基础。基础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科举文献的挖掘与整理;二是对历代登科人物的资料挖掘与整理。摸清历代登科人物的总数、掌握登科人物的传记资料,这是科举研究之基础的基础。如果将科举史研究比作一座大厦,那摸清历代登科人数及其主要的传记资料,就是大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科举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做的正是这一基础性工作。

2003年,作者考进浙大古籍所古典文献专业,我成了他的博士生导师。经相商,确定了将攻博论文的撰写,与参加《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子课题《明代登科总录》结合起来。作者即以明代江西进士研究为题,投入了三年艰苦而深入的研究。《明代江西进士考证》这篇学位论文,便是他交出的一份优秀的研究成果。

不言而喻,本书是一项中观型的基础性研究。江西是科举大省,明代江西科举,继续保持宋代科举繁荣时期前沿地位的强劲势头。作者指出:“有明一代,江西在科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在数量上居于全国前列,而且质量上也相当突出。”可以说,与南直隶、浙江同居于前列地位。作者选取明代江西进士,作为区域性基础研究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作者又是江西人,在江西求学、工作,做此项研究又有地利、人和之便。

本书特点,首先是不厌其烦、深入地下功夫选取第一手科举文献资料,资料运用之精审、翔实、可靠,在同类研究中是佼佼者。试以明代江西进士总数研究为例,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认为有2761人,郑建明《试论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认为有3008人,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认为有2728人,三者相差甚远,何故?他们在统计明代江西进士总数时,主要依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附》,甚至依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上都是根据第二手资料。所以得出的结论既不统一,也难以令人信服。作者在书中指出,明代原始登科名录不全,别的不说,即如洪武十八年榜,《登科录》不传,进士题名碑被明成祖朱棣仆倒,《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附》只保存了293名。李周望据方志增补了21名,合计314名。朱保炯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在其增补的基础上,又据方志增补了108名,但仍缺少50名。几位研究明代江西进士总数的学者,没有先去解决这50名缺额,以及增补进士的真伪等问题,就凭《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行统计,能得出正确的数据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作者就不绕开这一难题,而是深入挖掘和利用第一手科举文献,如《御制大诰三编》《明实录》《登科考》《贡举考》《类姓登科考》《弇山堂别集》《掖垣人鉴》《国榷》等,扎扎实实地对洪武十八年进士一一予以考证,全部考出了该榜472名进士,写成《洪武十八年榜进士考实》,发表在《文献》(2008年第1期)上。窥一斑可见全豹,其他考证不一一举例。这种严谨的考据贯穿全书,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正是在这样严谨考证的基础上,明代科举研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如明代贡士并非会试中式者,明代进士榜次和进士总数的确认,洪武十八年榜名单的是非,进士的更名改姓,考籍与乡贯的脱节,官年与实年的差异,等等,都在本书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其结论令人信服。因此,本书的价值不仅限于考证江西进士,对于推进整个明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第二个特点,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鉴别江西明代进士因地域流动、姓名变更及字号行用、文献记载的失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动等,造成进士一人变二人、籍贯歧异或张冠李戴等一系列问题。如康熙《江西通志》卷18《选举·进士·明》:“正统丙辰周旋榜 龙文,泰和人,官至侍郎……龙文,兴国人,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据《通志》,龙文为二人同榜。《登科考》《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附》均作泰和县人,而嘉靖《赣州府志》、天启《赣州府志》,则作兴国县人。作者经过考证,认为龙文为一人,兴国县户籍,移居泰和县登进士。又如天启五年进士张斌,《类姓登科考》有“姚张斌”,《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附》有“张斌”,这两者是否同一人呢?作者据崇祯《抚州府志》、雍正《江西通志》,理清了张斌原姓姚,临川人,登进士后复姓姚,但又保留曾改姓,故有双姓“姚张斌”之称,此称确使用于时,见雍正《广西通志》卷68《名宦·明》:“姚张斌,字宪卿,临川人,崇祯八年任苍梧道。”如此精细入微的考证,于当前信手拈引《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附》等二手或常用文献资料进行区域进士研究风气,是重大冲击,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本书第三个特点,是在严谨的史料鉴别与考订基础上,梳理出一份江西明代2719位进士的小传。其工作量至大,其功亦伟。这是一项研究江西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科举人物、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基础性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作者与我师生相从三年,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我又请他继续参与《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子项目《明代登科总录》的研究工作,因此一直保持着联系,关系良好。我对他的学术研究,十分信赖。一方面,他做学问,不好高骛远,能耐得住寂寞,刻苦好学,踏踏实实,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另一方面,他淡泊明志,为人忠实厚道,谦逊坦诚,不沽名钓誉,不搞旁门邪道,与势利之徒更是水火不容,是当代年轻知识分子的一根标杆。我和他在从事《明代登科总录》研究过程中,相互切磋,相互尊重,他重然诺,讲信用,合作得十分愉快。这在大型集体项目的分工合作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格。

该博士论文在完成之后,因客观原因,迟迟未能出版。今年终于获得了出版机会,我为他高兴。他嘱我为之写序,我欣然命笔,遂写下了以上文字,权为之序。希望读者也能和我一样,分享这一可贵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得到为学的启迪。

杭师大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博导龚延明

2013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