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集(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宁陵通史》序

我的老乡、年轻历史学者马学庆先生送来他的大作《宁陵通史》书稿,我喜不自胜——区域性通史著作中又多了一枚奇葩。应其邀请,为是书作序如下。

改革开放后,地方史志的编辑和出版呈现繁荣之势,先是各市、区、县志书的出版,接着是志书之外的诸如区域性旅游、人物、风俗、物产等方面著作的问世,这一方面是政府的倡导之功,另一方面是形势发展的使然。而区域史的编写和出版,则是另外一种现象。

历史上,区域史著作也很多见,但往往是史志一体。新时期以来,区域史写得最好的是《北京通史》,皇皇十卷,图文并茂,体现了文献材料、考古材料和风俗人情的完美结合,是一部较好的学术性区域通史。通史较志为难,为通史者不仅要有完整的历史学知识,还要有运用考古学成果的能力;不仅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还要善发掘,会取舍;既要有通识也要有通才。基于此,通史难为,所以好的通史著作也就不多见。而马学庆的《宁陵通史》书稿,我觉得是通史著作中的又一力作。

宁陵在历史上曾名葛、宁、信陵,境内还有己吾县和沙随镇。宁陵之名始于战国,汉武帝元狩初年(前122)置宁陵县。《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汤始征,自葛载。”夏代的葛伯国是葛天氏的后裔,故城在今宁陵县城北。夏朝末年,在商汤推翻夏桀的战争中,葛是第一个被进攻的对象。春秋时葛国故地属宋,名宁邑。《宁陵县志》说“从来更置改属,民不宁居”,班固也说“邑无定名,民无定里”,说明这里归属常有变更,名称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以宁为名,是出于人民的意愿,希望生活能够安定下来。战国时名信陵,属魏,魏安厘王封公子咎于宁,号信陵君,故名。战国末,由于信陵原名宁,易名宁陵。这是我看过《宁陵通史》书稿后对宁陵之名的印象。

粗览书稿,我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有如下几点感受。

(1)全面。本书共分十章,十章之外还有“概览”和两个“附录”。前九章介绍了从古至今的宁陵历史,第十章为“文化景观”,介绍宁陵境内的遗址、遗迹等。“概览”部分也是综述,尤其可贵的是对县辖各乡镇逐一作了介绍。“附录一”是“宁陵大事年表”,至为完备;“附录二”是“宁陵历代名人录”,一册在手,宁陵名人尽收眼底。《宁陵通史》的全面是其他史书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写一部地方通史,尤其是写一部县域通史,比写一部中国通史还难,主要是由于材料问题。写县域通史,首先遇到的是材料不足和材料取舍的困难,《宁陵通史》的作者能把本书写得如此全面,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为宁陵县人民乃至中国整个学术界做的一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2)本书的某些考证结论丰富了商丘历史的内容,澄清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关于“葛”地的考证,认为葛就在宁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汤都就在今天的商丘。由《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汤始征,自葛载”可知,亳与葛当相距不远。汤都之亳之地望,自古至今,众说纷纭,南亳、西亳、北亳、郑亳诸说各言其是。《宁陵通史》通过大量的考证,证明葛就在宁陵,这就证明了汤居之亳是南亳,在今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集。说明商丘不仅是商族的发源地,而且是商朝的发源地,是商朝的第一个都城。同时,本书还对葛天氏进行了考证,认为葛天氏之乐舞是中国最早的乐舞,这尽管是一家之言,但丰富了中国音乐史和华夏民族史的内容,当然也丰富了商丘历史的内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当前的条件来说,作者能写出这样一部县域通史,实在是不容易的。正因为是创例,所以,本书既有可贵之处,也有应该完善的地方,如对材料的取舍和对材料的分析说明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态度问题,内容的前后一致性问题等,在此提出,希望作者在以后修订时予以注意。

马学庆同志曾就读于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与我虽非师生关系,但有同乡之谊。他将《宁陵通史》书稿交给我并向我索序,我欣然应允:一则我是宁陵人,看到家乡的喜事自然高兴;二则我是学历史的,并且出版过《商丘通史》和《三商之源商丘》之类的小书,能为家乡做点贡献也是我的心愿;另外,我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家乡有我幸福的回忆,有令我感动的人和事,我至今钟情于家乡的压板羊肉、杠子馍、张弓酒和谢花酥梨……于是拉杂写出如上感想,权充小序,并以此向《宁陵通史》的作者表示贺忱。

 

(《宁陵通史》,马学庆著,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