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辑说明

一、关于本书的注解,原则上中文著述用中文表述作者姓名、著述标题、出版发表处、出版发表时间、页数等,外文著述则用外文表述这些内容。但是,一些撰稿者更为细致,在外文著述的外文表述后面又加上了中文的作者姓名(音)和著述标题。为保持注解的原汁原味,我们对此予以保留。

 

二、本书中有些名词有多种表述或译法,但意思是一样的,如“锡安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均是Zionism的不同中文译法。“碎玻璃之夜”“玻璃破碎之夜”和“水晶之夜”等等,也是同样情况。对此,我们没有强求统一。

 

三、本书各章的附录均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持其原汁原味,我们对原文一般不作修改或更新,只对个别有误处做了注解。

 

四、本书各篇、各章中有少数内容存在前后重复的情况,如中犹文化的共性、德日对犹政策分歧、俄国犹太人的特殊处境、“河豚计划”等,但考虑到各篇、各章的阐述角度不同,因此统稿时没有将它们删除,只是对词语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

 

五、本书的撰写者分工如下:史述篇——潘光、王健撰写;理论篇——戴轶尘、罗爱玲、汪舒明撰写,林春敏修改充实;模式篇——潘光撰写,陈心仪、林春敏提供资料。潘光负责全书的审核和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