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民间疗法
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
由于中草药多数原植物,通过汤法水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解,饮服后易于吸收,取效也较迅速。各类方剂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故可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灵活性极大。不仅历代医家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汤剂,临床处方时还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加减,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较强。特别在病情复杂、急、危时可用汤剂疗法。
(1)茵术汤
[组成]茵陈30克,苍术15克,莪术15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蠲浊畅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
[加减]阳虚加附子15克;阴虚加玄参15克。
[疗效]治疗心绞痛51例,显效13例,改善27例,基本无效11例。有效病例的疗效多出现在治疗后1个月,少数在半月或2个月。
(2)开封冠心方
[组成]木通9克,刘寄奴9克,王不留行9克,瓦楞子15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6克,远志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化痰通脉,行瘀止痛。主治心脉瘀阻型冠心病。
[加减]兼阴虚者加生地15克、枸杞子9克、麦冬9克、女贞子9克、菊花9克、杜仲9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兼阳虚者加仙灵脾15克、巴戟天9克、干姜6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紫河车9克。
(3)二仙汤
[组成]桃仁(去眼尖)、核桃仁各等分。
[用法]二药捣料和匀,加红糖适量调制成膏,收贮备用。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沸水送服。
[功用]活血化瘀,补肾纳气。主治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4)强心大补汤
[组成]人参20克,黄芪300克,当归150克,川芎100克,麦冬150克,玉竹150克,五味子、桂枝各50克,仙灵脾200克,山楂、益母草各150克,茯苓、泽泻各200克,葶苈子250克。
[用法]上药水煎3次,取汁文火浓缩,加蜂蜜收膏收贮备用。每次服2汤匙,1日服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强心利尿。主治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5)强心饮
[组成]附子9~15克,黄芪15克,麦冬15克,茶树根30克,益母草30克,仙灵脾12克,甘草6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黄精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冠心病。
[疗效]临床应用治疗冠心病数例,症状缓解明显,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一定的作用。
(6)宁心汤
[组成]孩儿参9克,当归6克,川芎3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9克,桃仁9克,红花5克,广木香5克,陈皮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气阴两虚型每日1剂,每晚睡前服第一煎,次日凌晨4时服第2煎。
[功用]功能益气养阳,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
[加减]阳虚型加桂枝4.5克,见有浮肿可加熟附片4.5克;阴虚型加玄参9克、麦冬9克;痰湿型去生地、当归、川芎,加苍术9克、制半夏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泽泻9克。
[疗效]治疗冠心病85例,对心绞痛者显效为50.6%,改善为45、7%,基本无效3.7%,总有效率为96.3%;对心电图改变者显效为37.8%,改善为24.2%。疗效与疗程有关,疗程越长其疗效越显著,在心电图方面尤为突出。
(7)虻陈煎
[组成]虻虫6~12克,陈皮12克。
[用法]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
[功用]功能破瘀行气,通利脉络。主治心绞痛。
[加减]气虚加党参15克;阴虚加玉竹12dq。
[疗效]治疗心绞痛例,对心绞痛症状缓解,显效12例,好转6例,并能改善心电图S-T段,降低T波,对室性早搏及完全性后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明显。
(8)化死血方
[组成]当归尾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苏木9克,红花9克,元胡9克,桂枝9克,桃仁9克,赤芍9克,降香3克,通草3克,炒麦芽6克,穿山甲9克。
[用法]水煎,入童便及酒,韭汁饮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通常行气。主治心绞痛。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对瘀血型的心绞痛疗效满意。
(9)除痰化瘀汤
[组成]制半夏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炒积实15克,丹参15克,北沙参15克,云茯苓30克,大川芎12克,赤芍药12克,丝瓜络或小麦为引。
[用法]水煎服。重症患者每日2剂,分4次服用。30剂为1疗程。
[功用]功能除痰化瘀。主治心绞痛。
[加减]血压高加怀牛膝、夏枯草;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或琥珀、朱砂;心痛甚加三七粉(冲服);心气虚加人参;心阳欲脱加人参、附子。
[疗效]治疗80例,显效11例,有效61例,无效8例。
(10)补还方
[组成]黄芪30克,归尾6克,赤芍4.5克,桃仁3克,红花3克,地龙3克,川芎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活血,理气止痛。主治缺血性心脏病。
[疗效]治疗冠心病41例,其中伴有心绞痛者例,显效5例,改善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53.36%;主要症状改善有效率71.05%。
(11)心痛宁
[组成]卫矛。
[用法]以卫矛生药干燥后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2次,首次煎煮2小时,两次煎得药汁合并过滤,再浓缩至每毫升约含生药1克。此时取药作药理疗效试验,合格后加入白糖及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并趋热再过滤,分装成瓶。每次10~30毫升,饮前30分钟口服。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00例,显效为37.8%,总有效率为80.7%;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42%。
(12)心梗恢复方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9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仙灵脾10克,川芎15克,石菖蒲15克,三七粉(冲服)1.8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强心,活血通脉。主治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加减]心阳不振者加刺五加15克、熟附片9克、桂枝9克、人参6克、黄精15克、白术12克;心阴不足者加玉竹15克、百合15克、女贞子15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加元胡9克、乳香9克、没药6克、蒲黄(包)9克、罂粟壳9克;伴心律不齐(以快速为主)加珍珠母30dq、炒枣仁15克、万年青9克、甘松9克、穿山龙15克;伴高血压者加桑寄生15克、钩藤(后下)15克、天麻9克、生龙骨(后煎)15克、生牡蛎(先煎)15克、决明子15克。
[疗效]治疗64例,多有效,5年累积病死率仅1.6%。
2.丸剂疗法
(1)冠心丹参丸
[组成]参三七、丹参、降香各等份。
[用法]制成丸剂,每次3丸,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理气。主治冠心病。
[疗效]治疗心绞痛55例,显效26例,改善22例,无效7例,一般1~7天左右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心律失常、早搏21例,显效7例,改善3例,无效4例;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例,显效5例,改善1例;治疗高血压30例,显效4例,改善13例,无效13例;治疗心悸72例,显效35例,改善27例,无效10例;治疗左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显效3例,改善3例,无效4例。
(2)银蜜丸
[组成]银耳0.125克,密环菌发酵物0.125克。
[用法]制成蜜丸(处方为每丸含量)。每次5~6丸,每日2~3次。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04例,总有效率为97%。
(3)黄杨方
[组成]黄杨。
[用法]从黄杨中提取黄杨碱即环常绿杨碱,制成片剂,每片含量为0.5毫克。第1个月每次2片,每日3次;第2个月每次2片,每日2次。
[功用]功能理气止痛,祛风湿。主治冠心病。
[疗效]治疗冠心病198例(合并有高血脂者126例,高血压者55例,糖尿病者6例),伴有心绞痛98例中,显效32例,改善49例,无效17例;伴有心电图改变190例中,显效41例,改善73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60%。
(4)雷氏通窍方
[组成]生晒参0.045克,冰片0.05625克,蟾酥0.0045克,琉梅草9.375克。
[用法]上方为1日量,制成9丸,每日次,每次3丸,口服。当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服药,咀嚼或舌下含均可。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通窍。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30例,总有效率76.7%,尤以轻、中度心绞痛疗效为好。
(5)豨莶健心方
[组成]毛冬青根2500克,豨莶草500克,川红花90克,丹参90克,参三七120克,降香30克,冰片6克。
[用法]研末混合,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克。配用毛冬青根25克、豨莶草5克、延胡索2克、川红花1克制成的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注。每周肌注6天,120毫升1疗程。
[功用]功能补脾胃,益元气,通胸痹。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例,第1疗程,显效43.5%,有效82.6%;到第3疗程,显效75.5%,有效95.9%。
临床除选用上述药物外,还可根据病情选用速效救心丸、心灵丸、苏水滴丸、冠心苏合丸等中成药丸剂。
3.散剂疗法
散剂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疗法之一。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五苓散、硝石矾石散等,一直没用至今。唐朝孙思邈《备用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也载有不少散剂。及至宋代,散剂疗法更日趋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对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散剂的制备方法上,《名医别录》对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外用散剂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最为丰富。清代医家亦有诸多创新。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
(1)舒心散
[组成]三七1克,赤芍15克,郁金31克,心可定45毫克。
[用法]上药经水煎和乙醇提取,制成冲剂备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包(约10克),开水冲服。
[功用]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46例,心绞痛症状消失129例,显著减轻98例。心电图检查记录全的57例,正常3例,好转12例,无效42例;血压记录全的35例,药前血压高者31例,药后9例血压降至正常,3例服药初期有显著降低。43例记录完全的,41例出现疗效的时间在服药后5~7天。
(2)薤白心痛散
[组成]瓜蒌实18克,薤白9克,煮半夏6克,丹参9克,归尾5克,川芎4.5克,檀香6克(或用降香等量代)。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毫升浸泡,用文火煮煎至250毫升,加白酒20毫升分冲;饮酒者以2毫升分冲为引即可。渣再煎1次服。
[功用]活血理气,温阳通痹。主治心绞痛。
(3)人参三七沉香散
[组成]人参三七、沉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5克,每日服3次。
[功用]益气化瘀,止痛消胀。主治心绞痛,年迈体弱,以气虚为主,有较重度瘀血及腹胀者。
(4)活血止痛散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冰片。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黄酒为引。温开水送服。
[功用]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心绞痛。
(6)保心止痛散
[组成]苏合香5克,三七30克,薤白15克,桂枝、广郁金10克,每日服2~3次,玄胡索6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服6~10克,每日服2~3次,黄酒为引,温开水送服。
[功用]温阳通痹,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腹痛。
4.中医各种经验特技疗法
(1)气雾吸入疗法
气雾吸入疗法包括中药蒸气吸入法和雾化吸入法,是通过口鼻吸入中药蒸气、气雾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最初是在封闭的室内,将药物用水煮沸,形成气雾,使室内充满药蒸气。然后患者入室,边进行蒸气浴,边气雾吸入。早在第唐代,名医许胤宗已有用中药蒸气形成的气雾,治愈中风口禁不语的记载。后来,治疗方法有了改进,将药物入有嘴的壶中和小开口的陶罐中加水煎煮,让病人用、口鼻吸入从壶嘴或罐口中冒出的气雾。此法在清代已经广泛流行。如吴尚先《理瀹骈文》载:“用热茶一壶,口含壶口呼吸之,令热气蒸腾于喉,使喉湿润,外用布巾浸热液按喉上”,以治疗咽喉疼痛。由于本疗法应用方便,无副作用,无痛苦,特别对口鼻、咽喉等局部性疾病,疗效迅速,往往1~2次就能减轻或消除病痛,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所以一直为医家和民间所重视,方法不断有所改进,治疗范围渐有扩大,疗效也不断提高。
[1]热证心痛气雾剂
[组成]丹皮、川芎、冰片各等份。
[用法]气雾剂。在舌下黏膜按压喷雾1~3下,药量约0.30~0.90毫升,相当于生药0.10~0.30克。
[功用]清热活血通脉。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热证者。
[疗效]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临床验证303例、485例次,结果3分钟止痛54.02%, 3~5分钟内止痛19.79%,总有效率73.81%,心电图有效率36.5%。经用美国硝酸甘油片自身对照,疗效相仿(P>0.3);同空白气雾剂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绞痛程度关系密切,有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疗效较好,重度疗效差。同西医心绞痛分型关系不大,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其对不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同样有效。
[2]寒证心痛气雾剂
[组成]肉桂、香附各等份。
[用法]气雾剂。在舌下黏膜按压喷雾1~3次,药量约0.30~0.90毫升,相当于生药0.10~0.30克。
[功用]散寒活血通脉。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寒证者。
[疗效]据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观察,临床验证237例、366例次,结果3分钟内止痛50.55%, 3~5分钟内止痛21.86%,总有效率为72.41%,心电图有效率为28.6%。经同美国硝酸甘油片自身对照,疗效相仿(P>0.3);同空白气雾剂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绞痛程度关系密切,有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疗效较好,重度疗效差。同西医心绞痛分型关系不大,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不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同样有效。
[3]复方细辛气雾剂
[组成]细辛、冰片各等份。
[用法]细辛挥发油加冰片,制成气雾剂。舌下喷雾给药。
[功用]芳香温通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
[疗效]西苑医院用本品观察281例次,5分钟内止痛有效率为64.77%。
[4]宽胸气雾剂
[组成]荜菝、细辛、麝香、冰片、良姜各等份。
[用法]制成气雾剂,舌下喷用。
[功用]温通血脉,理气止痛。用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
[疗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可达50%~70%。宽胸气雾剂曾经全国16家医院临床交叉验证,共观察317例、2924例次,中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有效率(3分钟以内止痛)为47.6%~58.07%,与硝酸甘油无显著差别。用同一组方制成宽胸酥糖及温通滴丸口服治疗心绞痛,与硝酸甘油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缓解心绞痛作用亦相仿。
(2)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又称“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疗法一
[取穴]内关
[针法]刺入穴位2~2.5厘米深,快速捻转2分钟,使之出现酸、麻、重、胀感,并激发针感向肘、腋、胸部传导。若针感局限于内关穴,可附加压指手法,再次运针,诱发感传;若针感向指端放散,提示此中正中神经,可将针体退于皮下,调整针尖方向,使之向上。待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6次,10次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
[疗效]共治本病36例,实证16例,主证全部消失;虚证20例,18例主证消失。其他心功能、血流变、血脂等检查均有改善。
疗法二
[取穴]
主穴:心俞(双)、厥阴俞(双),交替使用;内关、阳陵泉、郄门、三阴交,单侧取穴,交替应用。
配穴:心绞痛加神堂、膻中;阵发性房为颤、早搏加阴郄、内关;心动过速加下侠白、手三里;心动过缓加通里、内关。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虚性病人用紧按慢提补法,刺激轻些;阵发性房颤用补法,刺激较强些,留针时间长些。每周3次,15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冠心病169例,近期心绞痛缓解率90%,心电图好转率69%,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好转率80%。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3]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4]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5]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6]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皮划分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有关刺激去进行持续、快速捻转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为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面部使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本疗法1972年首见报道。经过10多年的临床时间,医家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实和发展了传统的针灸方法,并逐渐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
临床应用
[取穴]额旁1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两旁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针法]
[1]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2.5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标准线,可刺入0.5~2寸,然后运针。
[3]运针:术者肩、肘、腕关节及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旋转速度每分钟应在200次左右,捻转持续2~3分钟,然后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2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或捻转时嘱其活动肢体(重患者可作被动活动),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应,这种病人的疗效通常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出针:刺手夹持针柄轻转松动针身,拉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出针后须用消毒干棉球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刺激量,防止晕针。
[2]注意头皮血管出血。如有出血,则应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血止。
(3)耳压疗法
耳压疗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选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厥病》中就有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历代医学文献都有不少介绍用刺激耳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通过望触耳郭穴位来诊断疾病的记载,说明我国利用耳穴来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近年来耳压疗法又有很大的发展,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临床应用
疗法一 王不留行籽耳压法
[取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
[用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取王不留行置于菱形胶布上,贴1侧耳的上述穴位,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换1次,10天为1疗程。
疗法二 白芥子耳压法
[取穴]
主穴:心、小肠、交感、丘脑、前列腺。
配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血压高加降压沟;头晕加肝、脑点;睡眠不佳加神门、失眠穴。
[用法]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将白芥子用0.5cm见方的胶布贴压耳穴处,每日按压5~7次,每次至少5分钟。3日更换,7次为1疗程。休息3天,贴第2疗程。
疗法三 油菜子耳压法
[取穴]心、肾、小肠、交感、胸、内分泌、神门、肾上腺、皮质下。
[用法]每次选穴3~5个,将油菜子置于0.5cm见方的胶布中心。用探针找出敏感点后,将置油菜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每日按压数10次,每次每穴2分钟。隔日1换,7日为1疗程。
疗法四 绿豆耳压法
[取穴]心、肝、膈、肾、皮质下、三焦、神门、交感。
[用法]每次选用3~5穴,两耳同压。将绿豆置于0.8cm见方的胶布中间,选出穴位敏感点后画点为号,将置绿豆的胶布对点准确地贴压耳穴上。3日1换,每日按压10数次,每次2~3分钟,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3]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4]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
(4)理线疗法
临床应用
疗法一
[取穴][1]心俞、巨阙、郄门;[2]厥阴俞、膻中、内关。
[用法][1]胸背部穴用穿线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从上到下顺经穿线,埋入肠线2厘米于穴位皮下;[2]上肢穴用注线法,用00号羊肠线1厘米及9号穿刺针向上斜刺1.5~2厘米,注入肠线。15~20天埋线1次,5次为1疗程。
疗法二
[取穴]敏感穴位。阴虚型配三阴交;阳虚型配内关;气虚配气海;痰阻型配中脘;血瘀型配膈俞。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于胸背部及上肢部的任、督脉、足太阳和手少阴、手厥阴经脉,多在与心脏所属脊髓节段分布区。据观察,心绞痛患者按压至阳阳性率达99%,约93%在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内关穴亦是最常见的敏感穴位之一。按诊可发现酸胀、痛感和触及条索状物。其常见敏感穴位胡:足太阳经之心俞、督俞、厥阴俞、膈俞、神堂;足少阴经之至阳、神道;任脉之巨阙、膻中;足阳明经之乳根、膺窗;足少阴精之神封、灵墟、复溜、步廊;足少阳经之辄筋、丘墟;奇穴之心脏点(前臂屈侧尺侧线,肘横纹下3寸处)、胸甲骨3~7、郄上、血压点、心平。
[用法]先在胸背部及四肢部有关经络上探测出最敏感的穴位各1~2个进行埋线。胸背部穴位用穿线法,埋入2号肠线3厘米,注意穿过皮下组织时,需用手捏起皮肤,将肠线穿于皮下,不能刺入过深免伤内脏;四肢穴及背脊穴用注线法,后者将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有针感后,后退0.5厘米,注入0号肠线1厘米,余穴埋入0~2号肠线0.5~1厘米。一般15天埋线1次,连续4~5次。
疗法三
[取穴]中庭透玉堂,左少海,阿是穴(左胸、左肩臂、背部痛处的压痛点)。
[用法]用植线法。消毒局麻后,将00号羊肠线剪成4~8厘米长,折成双折,挂于埋线针上,刺入穴内,待线头没入皮内0.5厘米后退出埋线针。一般穴位作垂直埋植,中庭透玉堂及阿是穴作皮下横行埋植。1月1次。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疗法。
[5]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6]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7]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蝉联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以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2]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3]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5)艾条灸疗法
艾条灸疗法是用艾条或药条点燃后,熏烤腧穴或患处,通过温和热力来刺激皮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经明清医家范培兰、陈修园、叶天士等人倡用而流传。最早见于文字者,当推明初朱权《寿域神方》,但其时艾条内并不掺入药末。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杨继洲《针灸大成》,始在艾绒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药末。发展到现代,本疗法为针灸中一种常用疗法。
疗法一
[取穴]膻中、天井。
[用法]按艾条悬灸法施术。每次每穴10分钟左右,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
疗法二
[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厥阴俞、足三里。
[用法]按艾卷温和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注意事项
[1]艾条灸疗法虽属灸法一类,但其施灸时远离皮肤,因此即使在颜面、五官、大血管处,也可酌情使用本疗法,故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
[2]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
[3]对一些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不时用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避免烫伤。
(6)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人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症、痛症、痿症及某些急症可以探亲治疗,而腹部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不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此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
疗法一
1.基本手法
(1)患者坐或俯卧,医者用拇指按揉心俞穴并挤推至膈俞穴,各1~3分钟。
(2)对心绞痛剧者,加按至阳穴(背部中线,第7、8胸椎棘突之间)1~3分钟。
(3)医者以空掌拍打患者肩背部1分钟,手法要轻柔适当。
(4)按揉双侧内关穴各1分钟。
(5)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置患者胸上部,经肩前至上肢内侧做推法各10次,然后以掌在心前区做快速的揉搓3~5分钟。
(6)拿揉上肢内侧肌肉3~5次,并以食、中指点按极泉穴1分钟。
2.随症加减
(1)如心慌、胸闷、失眠严重者,基本手法加:[1]点按神门、通里穴各1分钟。[2]按揉膻中穴1~3分钟,并配合掌摩法。[3]按揉并搓擦涌泉穴,以热为度。
(2)如头晕欲呕、食欲不振者,基本手法再加:[1]按揉中脘穴1分钟。[2]顺、逆时针摩腹3~5分钟。[3]按揉太阳、印堂、足三里穴各1分钟。
冠心病常于夜间发作,故每睡前可轻拍心前区20~30次,点按极泉、内关穴各1~3分钟,作为预防。
疗法二
1.基本手法
(1)当有胸闷,心前区闷痛,心中烦躁时,患者可自行点按膻中、内关穴。膻中穴多为局部胀疼感,内关可有感应向手上传导。
(2)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胸背部用液法,使局部温热舒适,然后用双手大指点按心俞、厥阴俞、膈俞等,以局部酸胀为准。再擦搓整个背部,尤左胸背部,使局部透热。最后让患者坐起,用拿法拿胸大肌,手法不宜过重。
2.作用:防治冠心病。
疗法三
盖国才报道:灵道穴按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发现约93%的本病患者左侧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故用本法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用拇指指腹于灵道穴先轻揉1.5分钟,然后重压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5分钟。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医者每周操作次,余均由患者自己按摩,半月复查1次心电图。结果:显效20例,改善17例,无效10例,加重1例。治疗前口服硝酸甘油者38例,治疗后停者21例,心电图改善者16例。
疗法四
张炳然报道:穴位按摩治疗冠心病150例。取左侧灵墟、屋翳、天池和心俞穴,采用掌摩法、复合震颤手法,每分钟200圈左右,前3穴共按摩12分钟,心俞按摩4分钟。按摩中部分患者感到心前区发热并逐渐延及四肢和腰背;对未出现热传感者宜酌情延长按摩5~10分钟。甲组110例,每日按摩1次,酌加服扩冠药;乙组40例,每日按摩2次,不加扩冠药。丙组37例,单纯药物治疗。均20日为1疗程。结果:甲乙两组150例中,显效率38.5%,总有效率65.9%。甲乙组心电图疗效无显著差异,甲丙组差异显著,说明按摩加药物优于单纯投药者。随访1~4年(平均2年8个月)者95例中,症状疗效稳定57例,心电图疗效稳定48例。
疗法五
藏福科报道:推拿对冠心病病人左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并附9例临床病例分析。本组病程1~11年,均有心绞痛发作史,并多伴高血压病。
方法:用拇指按揉法、肘推法、一指袢推法。选穴:内关、肺俞、心俞、厥阴俞、膻中及后背两侧膀胱经(胸段)。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均1疗程后随访2个月。治疗期间停服洋地黄类或其他影响心功能的药物。
(7)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
本疗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痛肿;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疗法一
[取穴]心前区。
[药物]栀子、桃仁各12克,蜂蜜30克。
[用法]将栀子、桃仁共轧成细末,加炼蜜30克(或蛋清)调成糊状。将药摊在心前区,敷药范围为右侧至胸骨右缘第3~5肋间,左侧达心尖波动处,其面积约长7厘米、宽15厘米,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开始每3天换1次,2次后7日换药1次,6日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法二
[取穴]膻中、内关。
[药物]心舒散:白檀香、制乳没、川郁金、醋炒延胡各12克,冰片2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另加麝香0.1克,调匀备用。用时取少许,用二甲亚矾调成软膏状置膏药(或伤湿止痛膏)中心,贴膻中、内关(双),每日换药1次。
[功用]行气活血。主治气瘀血瘀引起的心胸痛。
疗法三
[取穴]心俞、膻中、内关。
[药物]麝香止痛散:降香10克,檀香10克,田七10克,冰片0.25,胡椒10克,麝香0.1克。
[用法]将上药研末,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2克,调酒成药饼,分成5小块,贴于膻中、双内关、双心俞穴。2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功用]行气止痛。主治心绞痛。
疗法四
[取穴]心俞、厥阴俞、膻中。
[药物]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玄胡、红花、川芎、桃仁、姜黄、郁金、参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黄镁、透骨草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熬制成软膏,贴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发作期,贴敷后可迅速止痛。
疗法五
[取穴]心前区。
[药物]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依法制成流浸膏,涂于布面上即可。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敷贴于患者心前区,24小时更换一次,2周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心绞痛。
注意事项
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潮红,发出小水疱,应立即停用。
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过湿容易外溢流失;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湿润后再敷上。
某些皮肤过敏的患者贴上膏药后,会出现皮肤红肿、丘疹、瘙痒,甚至溃烂,须改用其他法。
(8)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处之多。
疗法一
[药物]冠心糊:山楂浸膏20克,甘草浸膏8克,葛根浸膏10克,白芍270兢,厚朴100克。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加入鸡矢藤挥发油6毫升,细辛挥发油1毫升,乳香、没药醇浸液70毫升,冰片5克,共混合,阴干,密闭保存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200毫克,用黄酒调为糊状,放入脐内,上盖胶布,每3天换药1次。
[功用]活血理气。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有显著作用。
疗法二
[药物]宁心散:川芎12克,冰片7克,硝酸甘油片10片。
[用法]上方研细粉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0.5克,用丹参注射液调为糊状。
[功用]活血止痛、扩冠。主治心绞痛。
注意事项
[1]在治疗过程中有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7天以上仍无效者,应停止敷脐,改用他法。
[2]在应用本疗法加用热敷或灸法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如见脐眼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宜先控制感染。
[3]小儿应用本疗法时,宜以绷带纱布等固定,防止脱落。
[4]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9)饮食疗法
[1]所有类型的冠心病病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下列食疗方:
粥类:
玉米粥:玉米粉50克用冷水调和,煮成玉米粥,粥成后加入蜂蜜1匙服食。每日2次。
葛根粥:将鲜葛根切片磨碎,加水搅拌,沉淀取粉。以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早晚服食。
薤白粥:薤白10克~15克(鲜者30克~60克),葱白2茎,白面粉100克~150克或粳米50克~100克。将薤白洗净切碎,与白面粉用冷水和匀后,调入沸水中煮熟即可;或改用粳米一同煮为稀粥。每日均分2~3次温热服,3日~5日为一疗程。
首乌粥:粳米100克,红枣3枚~5枚,制首乌30克~60克,红糖或冰糖适量。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与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或冰糖调味,再煮沸即可。每日服1~2次,7日~10日为一疗程,间隔5日再服。
桃仁:桃仁10克,粳米50克~100克。将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山楂30克(或鲜山楂6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山楂入砂锅内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冰糖各10克,煮粥。
薤葱粥:薤白10~15克(鲜者30~60克),葱白2根,白面粉100~150克,调混匀后水中煮沸即可。
柠檬玉米粥:柠檬1个,切成片,用蜂蜜3匙渍透,每次5片,加入玉米粥内服食。每日服2次。
汤类:
芹菜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荷叶汤:荷叶、山楂叶各适量,水煎或开水冲浸,代茶随饮或每日3次。
冬虫鸭汤:冬虫夏草10克,白公鸭1只,用水炖熟,酌量食肉喝汤,1日2次。
木耳汤:黑木耳10克,白木耳10克,红枣15枚。以温水将木耳泡发洗净后放入碗中,加水和少量冰糖,隔水蒸1小时,连汤服食,日2次。
龙眼汤:龙眼肉20个,红糖适量,水煎汤,每晚1次。
补心薤白汤:猪心1个,薤白15克,川芎15克,橘络6克。加水共煮,待猪心煮熟后调味。吃猪心、喝汤。
葛根木耳汤:瘦猪肉200克,木耳30克,葛根300克,木耳地透后同诸药共煮,炖熟后食肉饮汤,不拘次数。
王不留行汤:王不留行根30克,母猪五花肉50克。将前二味同入土罐内,加入适量水煮至肉熟,连汤分服。
海带藕片汤:海带30汤:海带30克,生藕片50克,冰糖20克,水煎煮熟,每日1次,连服30日为1疗程。
菜肴类:
兔肉陈皮丁:兔肉200克,食油100克,陈皮5克,酱油、盐、醋、料酒、葱、姜、干椒、白糖、味精适量。将兔肉切做肉丁,加盐、食油及料酒、葱、姜等,拌匀,干椒切丝。陈皮温水浸泡后,切成小块,味精、白糖、酱油加水兑成汁;铁锅置火上,倒入食油烧至七成热,入干椒丝炒成焦黄色后,放入兔肉丁炒,再加陈皮、姜、葱,继续炒至兔肉丁发酥后,烹汁和醋,将汁收干,起锅即可食用。
韭菜蛋包:马齿苋、韭菜各等量,葱、姜、猪油、酱油、盐、鸡蛋适量。将,马齿苋、韭菜洗净,阴干2小时,切成碎末;将鸡蛋炒熟弄碎,将前三味拌在一起,加上精盐、酱油、猪油、味精、葱、姜末为馅,和面制成包子,蒸熟即可。
九里光蛋:鸡蛋3枚,九里光根30克。将九里光根洗净捣细,打入鸡蛋,共调匀后,放锅内蒸熟分服。
木耳瘦肉片:嫩豆腐200克,小白菜50克,冬笋30克,黑木耳30克,瘦肉50克。将小白菜洗净,放入沸水中烫一下。将豆腐块放入砂锅内,摆上瘦肉片,加入小白菜、木耳、冬笋、旺火煮沸,改用小火焖20分钟,加入佐料、熟豆油等,再焖5分钟~10分钟即可。
当归心:猪心1个,石菖蒲10克,全当归30克。将佐料加水放入砂锅内,炖熟,再放入葱、姜、盐调味,食心饮汤。
饮料类
花生茶:花生叶、花生壳各适量。开水煎,当茶饮。
菊花饮:白菊花300克,将白菊花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用砂锅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每日服2次,每次25克,2个月为1疗程。
楂荷饮:山楂15克,荷叶12克。水煎,代茶饮,不拘时。
菊花山药茶:菊花20克,生山药20克。水煎,每服1剂,代茶饮。
石榴饮:酸石榴1个,甜石榴1个。将十六切开取籽压汁,内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20毫升。多用于心绞痛。
灵脂茶:五灵脂(醋制)10克,生姜5克,酒适量。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黑豆饮:黑豆30克,红花6克,红糖30克。将黑豆洗净,与红花、红糖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即可饮用。
酒类:
灵丹酒:灵芝30克,丹参10克,三七5克,白酒500克。将前三味洗净,切片,一同放入酒坛内,加入白酒,盖上盖,每天搅拌一次,再盖好盖。浸泡15天即成。根据自己酒量,每天饮一小杯。
红花酒:红花100克,白酒500克,红糖适量。将红花和红糖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罐内,将白酒倒入酒罐,盖上盖,浸泡七天即成。根据自己酒量,每天小饮一杯。
其他:
(1)花生米、桂花适量,放入瓶中,用食醋浸泡3天,每起床、睡觉前吃10粒~15粒,饮1汤匙醋汁。
(2)山楂250克,桃肉50克。将前二味捣碎,浸在蜂蜜500克中,一周后即可食用,每日3次,每次1汤匙,开水冲服。
(3)将新鲜大蒜洗净,放入米醋中浸泡1周后食用,每日3次,每次3瓣~5瓣。
(4)陈醋200克,鸡蛋2个。将陈醋放入带盖的茶杯中,再将鸡蛋放入醋内,盖上杯盖,密封4天后,将蛋壳取出,把鸡蛋与醋搅匀,再盖上密封3天后即可食用。1日3次,每次5毫升~10毫升。
[2]冠心病伴高脂血症者可用哪些食疗方法
粥类:
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蒜瓣,再将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后,将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
海带粥:水发海带25克,与粳米同煮粥,加盐、味精、麻油适量,调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海带绿豆粥:海带150克,绿豆150克,红糖150克。将海带浸泡洗净,切块,与绿豆共煮至豆烂,用红糖调服。每日2次。
芝麻粥:黑芝麻60克,桑葚60克,白糖10克,大米30克。将黑芝麻、桑葚、大米分别洗净,同放入罐中捣烂。砂锅内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后加入白糖,待糖溶化、水再沸后,徐徐放入捣烂的三味,煮成糊状即可。
制首乌粥:制首乌30克~60克,粳米100克,红枣3枚~5枚,红糖适量。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沙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少许,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
山茱萸粥:山茱萸15克~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山茱萸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汤类:
海藻汤: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50克~200克,煮汤后加适量调味品服。
首乌汤:何首乌30克,灵芝30克,红糖适量。煎汤早晚分服。
大枣山楂汤:大枣15枚,山楂30克,山楂叶30克,柠檬30克。煎汤,早晚分服。
山楂桃仁汤:大枣30克,山楂30克,核桃仁30克。炖汤食用,每晚1次。
鲜藕三七汤:鲜藕1段,三七粉5克,生鸡蛋1个,食盐、香油适量。将鲜藕捣碎,用纱布绞汁1小杯,加水少许,煮沸。将三七粉与鸡蛋调匀,放入藕汁锅内,加入食盐、香油即可。
菜肴类:
首乌山甲肉:何首乌30克,黑豆60克,穿山甲肉250克,油、盐适量。将穿山甲肉洗净切碎,放入瓦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1000毫升,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煮汤,最后加入盐、油即可。饮汤吃肉。
山楂瘦肉条:山楂30克,猪瘦肉250克,菜油100克,生姜、葱、花椒、绍酒、酱油、味精、白糖适量。将山楂15克加水约1000毫升,在大火上烧沸后,下入猪肉,同煮至六成熟,捞出猪肉稍晾后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条,加入酱油、姜片、葱、酒、花椒、将肉条拌匀腌渍1小时,再沥去水分。将油在铁锅内烧热,投入肉条榨干水分,色微黄时,即用漏勺捞起,沥去油。将铁锅内油倒出,留点余油,再置火上,放入余下料和山楂,略炸后,将肉干再倒入锅内,反复翻炒,微火烘干。装入盘内,放入芝麻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匀即成。
洋葱炒肉:瘦猪肉60克,洋葱50克,酱油、植物油、味精适量。将植物油少许倒入锅内,烧至八成熟,放入猪肉煸炒,再将洋葱下锅与肉同炒,入调佐料拌匀即可。
首乌羊肉片:何首乌60克,黑豆50克,羊肉250克,油适量。将羊肉切碎,放入瓦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1000毫升。先用旺火烧开,后用小火煮汤,最后加盐、油调味。可饮汤食肉,每天2次,每次1碗。
莲子瘦肉片:莲子40克,腐竹100克,龙须菜45克,猪瘦肉100克,盐、味精适量。将腐竹、龙须菜水发后,切细,猪肉切片,同莲子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汤,调入盐、味精即可。两天食完,连用20天~30天。
饮料类
山楂菊花茶:山楂250克,菊花250克,蜂蜜250克,食用香精10毫升。将山楂、菊花洗净,一同放入锅内,注入清水(15公斤)用小火烧沸,约煮30分钟,即可起锅,沥出药汁。将蜂蜜倒入干净的锅内,用小火加热,保持微沸,烧至色微黄,黏手成丝即可。将炼制过的蜂蜜缓缓倒入上面熬成的药汁内,搅拌均匀,待蜂蜜全部溶化后,用纱布一层过滤去渣,冷后即可食用。
山楂麦芽茶:生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将生山楂洗净,切成薄片,与炒麦芽一同放入杯中,将沸水冲入杯中,盖好盖,泡3分钟即可饮用。
桃仁山楂饮: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将核桃仁加入适量水,浸泡30分钟,洗净后,重新加入少量清水,用石磨将其磨成茸(愈细愈好)茸浆装入容器中,再加适量清水稀释调匀(大约2000毫升),待用。将干净山楂拍破,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置火上煎熬成汁(大约1000毫升)。将锅置火上,倒入山楂汁,加入白糖搅均匀,待熔化后,再缓缓倒入核桃浆,边倒边搅均匀,烧至微滚,出锅装碗即成。
酒类:
茵陈酒:茵陈蒿250克,秫米、酒曲适量。将茵陈蒿炙黄,切成1厘米长的细节,置锅内熬成汁,每次加水适量共熬3次,去渣,合并煎液,备用。将秫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液内,加水适量,煮成七成熟,用竹箕沥干水分。将煮过和秫米放入蒸锅内蒸,待15分钟时取出,稍晾冷,即将酒曲均匀放入秫米饭中。将秫米装入瓷坛内,四周用棉絮等保温,发酵5天~7天即成(夏天时间短些,冬天时间要长些)。根据自己酒量,每天饮一小杯。
[3]冠心病伴高血压者可用哪些食疗方
粥类:
海带粥:水发海带25克,与粳米同煮粥,加盐、味精、麻油适量,调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菊花粥:菊花粉末10克~15克,粳米50克~100克。先将粳米煮粥再将菊花粉末放入,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
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大米适量。将芹菜连根洗净,切碎不,与大米一起加水煮粥。每天1次,可常服。
葛根粥:葛根30克,粳米60克。将葛根洗净切片,加水磨成浆,取淀粉晒干。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半熟时,加入葛根粉,继续煮即可。
菜肴类:
爆炒海带:浸发海带200克,香油、绵白糖、精盐少许。将海带放入锅内煮透捞出,用清水洗去黏液,沥干水分后,把海带切成细丝。然生在锅内放入香油,油温七成热时,把海带丝稍加煸炒,盖上锅盖,略经油炸,炸海带发硬、松脆时,捞出,入盘,加入绵白糖、精盐拌匀即可食用。
菊花鸡片:嫩鸡肉1.5公斤,菊花瓣50克,鸡蛋3个,盐、味精、白糖、胡椒面、料酒、豆油、麻油、姜、葱、玉米粉、湿淀粉适量。将鸡、菊花洗净。将鸡肉去皮去筋,切成薄片;鸡蛋去黄留清。鸡片用蛋清、盐、料酒、胡椒面、玉米粉调匀拌好。将盐、白糖、味精、胡椒面、麻油兑汁。锅烧热,倒入豆油2斤,待油五成热时,放入鸡片滑散滑透,捞出,沥油。再将锅烧热,放入30克热油,入葱、姜炒,倒入鸡片,烹入料酒炝锅,再把兑好的汁倒入锅内翻炒几下,随即把菊花瓣放入锅内,翻炒均匀即可。
菊花蛋:菊花、鸡蛋各适量。菊花洗净,了;晾干,拌鸡蛋液,入锅炸熟即可食用。
枸杞肉:猪里脊肉500克,枸杞300克,1只鸡蛋清,麻油100克,酒、糖、盐、味精、水淀粉适量。将猪肉切丝放入碗内,用酒、蛋清、盐、味精上浆,旺火锅热,下麻油,炒到六成熟时,原锅内留少许油,放入枸杞微炒,糖,酌加汤、味精,水淀粉着芡,倒入肉丝颠炒,淋上麻油即可。
腌泡茄子:茄子200克,味精、盐、香油、醋、酱油腌泡半小时,再加入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天麻鲤鱼头: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250克,酱油25克,绍酒45克,食盐25克,白糖5克,味精1克,芝麻油菜5克,胡椒粉3克,水豆粉50克,生姜10克,葱10克。将鲜鲤鱼除去鳞,剖腹去内脏后,冲洗干净,从鱼背宰开,每一半砍成3~4节,每节上切3~5刀,分别放在8个蒸碗内,鲤鱼头也分切成8份,分别放入碗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二泔水泡上,将天麻放入二泔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捞出天麻放在米饭上蒸透,趁热切成薄片待用。将鲤鱼蒸好后,拣去葱、姜块,把鱼肉和天麻一起扣入碗肉用,原汤倒入勺内调入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水豆粉、清汤、酱油,烧沸打去浮沫,浇在各份鱼肉的上面即可食用。
(10)药茶(饮)疗法
药茶疗法是指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乳、露、汁、浆、水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仍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作为原料,如菊花、决明子、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制成的无时差,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茶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1]菊楂决明饮
[处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决明各15克。
[用法]将上三物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半小时即成。取汁代茶饮服。
[作用]菊花、草决明平肝、祛风、潜阳;山楂活血、祛瘀。本品具有平肝潜阳、活络通瘀的特点。
[适应证]冠心病胸部憋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干涩,舌红脉弦数。
[2]山楂饮
[处方]新鲜山楂60克(或干品30克)。
[用法]新鲜山楂切片,加水煮取汁,代茶喝。
[作用]鲜山楂活血通络,止痛生津。
[适应证]冠心病胸腹痛时作时业,伴咽干口渴、唇紫、舌暗、血压升高等。
[3]首乌饮
[处方]何首乌生熟各半。
[用法]煎汤代茶,不拘时服,常饮之。
[作用]首乌滋补肝肾、润肠。
[适应证]冠心病胸部隐痛时作,伴见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咽干口燥等。
[4]玉竹饮
[处方]玉竹12克。
[用法]玉竹加水煮取汁,代茶频饮。
[作用]玉竹滋阴生津。
[适应证]冠心病咽干舌燥,纳少便干,口渴喜饮,舌红少津。
[5]香橼浆
[处方]鲜香橼2个,麦芽糖适量。
[用法]将香橼切碎与麦芽糖一同放入带盖的碗中,隔水蒸数小时,以香橼稀烂为度。每日分2次服。
[作用]鲜香橼疏肝、理气、止痛;麦芽糖疏肝、和胃。本品具有疏肝理气、消胀的特点。
[适应证]冠心病胸肋胀痛不舒,嗳气频频,矢气则缓,性情忧郁。
[6]双枯茶
[处方]金银花1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开火冲浸,待晾凉后饮之,若不欲凉饮,亦可温饮。宜经常代茶频频饮之。
[作用]清热泻火、降压。
[适应证]冠心病动脉硬化症,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效果更佳。
[7]田七丹参茶
[处方]田七100克,丹参1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加工成棕黄色颗粒,每袋20克。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5次,代茶缓饮。
[作用]活血扩冠。
[适应证]冠心病心绞痛。
[8]银杏叶茶
[处方]银杏叶5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碎,置保温杯内,用沸水闷泡半小时即成。代茶饮,每日1次。
[作用]活血降脂。
[适应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痢疾、肠炎等。
[9]柿汁茶
[处方]七成熟青柿子100克,蜂蜜2000克。
[用法]将青柿子洗净去柄蒂,切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再将汁放入沙锅内,先用大火后改小火煎熬至浓稠时,加入蜂蜜,再熬至黏稠,停火,冷却,装瓶备用。开水冲饮,每次1汤匙,日服3次。
[作用]活血、清热。
[适应证]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
[10]还童茶
[处方]槐角500克。
[用法]秋季采摘饱满壮实之荚果为原料,洗净,常温晾干,烘烤至深黄色,上笼蒸,出锅后再烘干至棕红色,除尽水分,最后将槐角轧破,将其内黑色种子脱去,取干燥之果皮轧碎,过筛,分袋装,每袋10克。用白开水冲泡饮用,每次3克,每日2次。本品可连泡2次,颜色以棕红色至浅黄色为宜。
[作用]清热凉血。
[适应证]老年性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肝炎、肠炎、痔漏出血等症。
[11]菊决茶
[处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决明各15克。
[用法]用开水浸泡,焖30分钟后,即可代茶频饮。
[作用]清热、活血。
[适应证]防治冠心病,并有降压作用,有利于软化血管。
[12]参果茶
[处方]丹参、红果片(山楂片)各10克,麦冬5克。
[用法]用沸水浸泡,焖30分钟后,待晾温即可饮用。代茶频饮。
[作用]活血降脂。
[适应证]冠心病及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
[1]辨证施茶。
[2]应长期少量饮用,不可一次大量饮用,否则有害无益。
(11)药酒疗法
药酒疗法是将药物与酒一起经加工制成含药的酒剂,通过内服或外用以防治有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食物和药物。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战国策》载称夏禹时代(公元前两千年)的仪狄就开始造酒。酒具有宣散药力、温通气血、舒经活络的作用,能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酿酒用的酒曲,具有和胃助运的功效,可以用于胃失降和、脾失健运及伤食所致的腹腔痞胀、消化不良等症,因其效果确切,故名神曲。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醯或酢,又称苦酒,应用广泛。《内经》中有用醪药(即药酒)与按摩法合用治疗经络不通的记载。汉代的《伤寒杂兵论》已有较为丰富的药酒疗法内容,如水酒并煎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酒加强其温通血脉的疗效;“栝蒌薤白白酒汤”则单用酒煎治疗心痹症:“防己地黄汤”是一张药酒方等。历代医药典籍和《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本草纲目》等,载有大量的药酒疗法方面的内容,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本草纲目》列有曲、酒、葡萄酒、烧酒、糟等酒类物品,详述了酒的来源及酿造方法载列药酒方数以百计,广泛应用于避疫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临床。清代《饮食辨录》分析了药酒的独特功效,以及药粥与药酒的异同,认为:“凡可入粥者,均可入酒,入酒者均可入粥。……入血宜酒,入气宜粥,因病而变通之可也。”意思是说“药酒”总的功效是使药性入血分,以增加药物养血、补血、活血、散寒、温通的功效。控在民间和中医临床各科中都广泛地应用药酒疗法来防治疾病和积分强身,影响深远。
[1]治卒得心痛酒方
[处方]东引桃枝一把(切)。
[用法]以酒一升,煎半升。顿服大效。
[作用]温通血脉。
[适应证]卒得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之初起者。
[2]灵脂酒
[处方]五灵脂、元胡、没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炒,研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作用]活血通脉。
[适应证]热气乘心而致的心绞痛。
[3]桂心酒
[处方]桂心末一两,清酒六合。
[用法]上酒温令热,即下桂心末调之,频服。
[作用]温通心脉。
[适应证]冷气乘心而致的心绞痛。
注意事项
[1]辨证用药,不可过量饮用。
[2]凡有湿热及阴虚阳亢者禁用。
(12)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唐宋时期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芒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吴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枕疗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疗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等。
疗法一
[药物]芎菊药枕:用川芎、菊花、红花各适量。
[制法]诸药研粉,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活血通脉。主治瘀血阻脉型冠心病。
疗法二
[药物]化瘀开痹枕:明矾1000克,全瓜蒌1000克,枳实500克,薤白500克,姜半夏500克,旋复花200克。
[制法]先将明矾打碎,余药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功用]通阳开结,化瘀通络。主治痰浊阻滞型冠心病。
疗法三
[药物]强真保元枕:巴戟天1000克,大附子500克,炮姜500克,黄精500克,细辛1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将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通阳散寒,开痹止痛。主治阴寒阻滞型冠心病。
疗法四
[药物]丁香桂心枕:公丁香500克,肉桂心500克,大附子200克,麻黄150克,细辛1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将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睡时枕之。
[功用]同疗法三。
疗法五
[药物]黑豆磁石枕:黑豆1000克,磁石1000克。
[制法]上药分别打碎,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睡时枕之。
[功用]滋阴安神,交通心肾。注意肾阴虚型冠心病。
注意事项
[1]如有药物过敏者停用。
[2]需长期应用方有效。
[3]急、重病应配合其他疗法。
(13)醋蛋疗法
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心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来,醋蛋疗法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注意事项
[1]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2]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3]每日食用的醋蛋液根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4]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5]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