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词汇用起来](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77/925177/b_925177.jpg)
背词app“打卡”,能不能扩大个人词汇量?
为了提升词汇量,很多人热衷于“高科技”的方式,每日在各种背词app上花大量时间,还经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打卡”,晒晒自己又背了多少单词。我很好奇,就试用了著名的背词app“扇贝单词”和“百词斩”,感觉“扇贝单词”的界面简洁明快,貌似很高效的样子;“百词斩”的风格精致,给每一个单词都配了对话录音和照片,更适合菜鸟。尽管“扇贝单词”“百词斩”等费尽心思将单词融于例句中,在多媒体上模拟真实场景,但毕竟还是脱离使用的“学英语”,效率很差的。
其实,这类背词app跟“有道词典”“欧路词典”“金山词霸”自带的单词复习功能类似,甚至跟当年文曲星、诺亚舟等掌上电子词典的单词复习功能也有着完全一致的思路,就是选定要复习的生词范围(《新概念英语》、高考、四六级、GRE等词库)后,一个个“喂”给用户进行测验,从“记得/不记得”(“扇贝单词”)、义项选择题(“百词斩”)、拼写填空(文曲星)到语音听写(快译通)都有,然后软件算法设定复习答对多少次的生词为“掌握”,没答对的生词则留下继续测验。
当年我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位师兄随时随地拿着一台文曲星做单词复习。他告诉我说,他已经坚持两年了。我问:“能记住吗?”他犹豫了一下说:“还是会忘的,但学英语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既然背了又忘,这么背单词不就是在做无用功吗?
现在的背词app也是一样,即使你天天“打卡”,对扩大词汇量也是毫无意义的。个人的词汇量是一种动态平衡,一边记忆一边遗忘,这点无论是背词app还是透析法都无法避免。其实,即使是我们的母语中文,长期不接触、使用的话也会迅速退化,词汇量一样会下降。据2014年环球网转俄罗斯趣闻网的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4分钟内重复记160次就能把词汇永久记住。我对这种新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永久记住”是怎么得出来的?去年记住的词到了今年还能记住吗?即使真的能“永久记住”“重复记160次”,也刷新了效率下限。
把个人词汇量的动态平衡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10000吧,“学英语”的话就需要不断地背词。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词汇量暂时推高到8000、10000又如何?除了在测词汇的时候满足一下虚荣心,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因为这些词汇都是没有用的,没有用上就始终不是你的,最后终将失去。这让我想起很多守财奴和大贪官,搜刮了大量的金钱却囤积着不敢花,最后被“一锅端”。词汇跟金钱都只是“中间变量”,不可否认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终目的,用这些东西创造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此外,很少有人意识到为什么自己毫不费劲就熟练掌握了庞大的母语词汇。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有谁会专门背中文的词汇,美国也很少有人专门背英语单词,据说考GRE的大学生、参加Spelling bee单词拼写比赛的选手等少数人群才会专门背。testyourvocab.com的数据显示,母语人士的词汇量比外语学习者大一个数量级,其中的奥秘就是一个“用”字,use it or lose it(用进废退)。这个网站的数据显示,阅读量较大者平均每天新掌握4.1个单词,有的人也许会轻蔑地说,我用背词软件一天能记住20个单词——然而他们同时也可能忘掉20个单词,甚至更多,而且每天是否都能有这个“进账”也无法保证,但“用英语”每天增加的4.1个单词虽然不多,但这是净增量,而且是长期稳步提升的数字。
“用英语”就简单多了,只需在每天的生活中将听、说、读、写从中文切换为英语,词汇量增长的过程不是苦行僧式的坚持,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生,你无须坚持或者努力,只要每天读英文书、看英语新闻、听英文歌、在QQ或微信上用英文聊天、跟家里人说英语,就当自己是英语母语人士生活几年,词汇量就轻松涨上去了。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有意思的东西才容易记住,而生活中使用英语时遇到的单词是有意义的,而用词汇书、词典、背词软件刻意呈现的单词是没意义的(即使放在例句中也意义不大,因为脱离了使用的环境)。这个道理可以类比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规律——很多研究发现,直接吃白砂糖、蜂蜜等可引起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病,但吃水果时吸收的糖分却没有太大的害处;直接吃DHA胶囊无助于提升小孩IQ,整条三文鱼吃下去摄取的DHA才能有益于孩子的大脑。
当然,不排除有个别高手用背词app之类超过了我甚至是英语母语人士的词汇量,但那又如何?没有用的词汇早晚会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