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颁奖辞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安德斯·奥斯特林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位德裔作家,这让很多读者觉得匪夷所思。基于各种原因,他的写作难以被大批普通读者所认同,却受到了批评家的欢迎。他就是现年69岁的赫尔曼·黑塞。回顾他的创作历程,他著作等身,能轻松驾驭多种文体,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方面成就可观,部分作品有瑞典文译本。
相比起其他德国作家,黑塞更早摆脱了政治的迫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去往瑞士并在1923年取得了公民权。即使这样,黑塞也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德国,而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则是一个绝佳的避难所,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自由的空气,丰富的肥料和较为安稳的环境,使他的文学创作能在这片土壤上茁壮生长,最终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当前,黑塞和托马斯·曼比肩,是当代文学中德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
我们要了解黑塞必须先从其个人背景入手,黑塞的性格,尤其是其让人为之震惊的性情,很大部分都是受到其成长环境的影响。黑塞出生在史瓦比亚,他父亲是很出名的教会史学家,而他母亲是一位法国传道士的后裔,曾远赴印度接受教育。作为虔诚的信徒,他的家人把黑塞送到了墨尔布龙修道院的神学学校,希望他长大后做一名牧师。可是他并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于是他偷偷离开了学校,期间做过钟表店的学徒和书店的店员。
虽然说青年时代的黑塞一直都很抵制家里那种虔诚宗教的氛围,但实际上,这种虔诚的特质早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而在1914年的时候,他的写作风格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变,他毅然放弃了一直以来坚持的田园诗道路,而去追求另外一个新的方向。其实那时候他已经不再是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了,并且在区域性文学方面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做出了一点成绩,所以突如其来的逆变就像是他把早些年的反叛之路再走一遍。简单来说,黑塞的作品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逆变不外乎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他试图平息身边同僚的怒火,把贝多芬的名言——“噢,朋友,别来这种调调。”抄在了小册子上。这一举动惹怒了很多人,激起了人们的强烈批评,并进而受到了德国媒体的猛烈攻击。可是他觉得这更赤裸裸地表明了他一直以来所敬仰的欧洲文明已经逐渐衰败,病入膏肓了的现实。而寻找救赎的方法首先就是要避开那些大众所认可的范围,在这之外进行寻找,有可能是借鉴东方文明,或者借用现存政体无法接纳的无政府主义论。黑塞向来身体底子差,在轮番的折磨中精神不堪重负,最后从当时很受推崇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论中寻求到治疗,而在这个时期,黑塞的作品日益直白大胆,心理分析论在其中产生了很重分量的影响。
黑塞的这种逆变在怪诞小说《荒原狼》(1927年出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流浪汉如何冒着生命危险,经历种种生命过程中的折磨,开始追寻他内心的想法的故事。这部作品把那种人性的分裂、超出正常社会观和道德观的个人欲望和理智的纷争描述得深刻到位。这部作品颇具震撼力和毁灭性,但黑塞在题材里面掺合了黑色幽默和诗情画意,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诉求。他一直保持和继承了德国的优秀传统,他的这部讽刺作品让我们不由想起了写《恶魔的炼金药》的霍夫曼。
黑塞的外公是有名的印度研究专家冈德,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印度文化的熏陶。长大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踏进印度这片土地,虽然并没有如愿解开生命之谜,但就是这个时候,佛教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希哈达传》(1922年,一译流浪者之歌)——描写一位婆罗门青年到凡间找寻生命意义的精彩故事。
黑塞受到了释迦牟尼、圣弗朗西斯、尼采,还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各种影响,并对各种哲学都采用了折中的方法并载入作品中,所以难免会让人对他的作品产生质疑。我们都知道他骨子里有一种虔诚的特性,诚实和认真构成了他那些作品的基调,即使他采用的题材无限夸张,也不影响他那些作品的基调,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不应该质疑他。
他所创作的小说多多少少地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不管是描述叛逆、欣喜狂欢还是论述闲淡的哲学理论,他的书写都同样让人折服。他的创造力不仅限于一两个范畴,他既可以让笔下的克莱恩绝望到盗取公款投奔意大利去碰运气,也可以在《读书随感》(1937年)里像局外人一样淡定地叙写他已离开人世的弟弟汉斯。
与黑塞其他的近期作品相比,《玻璃珠游戏》可以算是他作品风格的特殊代表。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的想象可谓天马行空。书里描写了一个追求英勇行为、提倡禁欲精神的神秘的知识组织,其禁欲和勇敢的程度堪比耶稣会,认为要想得到治疗就必须通过静思修行。让人惊奇的是这本小说特殊的结构,尤其是其中运用游戏的理念及其描述游戏在文明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跟荷兰学者胡辛加的研究报告《人类游戏》不谋而合。我们很难在黑塞的作品中清晰地读出他的态度,在文化走向衰弱的时期,有人能够坚守文化传统,是可贵的品格。然而,为了使文明长存,而把它变成少数人的祭礼这个方法,不见得可行。如果我们能将各种知识提炼成一套抽象的公式,那么我们就可以证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明不能离开有机组织这块土壤;另一方面是文明并不一定能长久保存。文明是极易被破坏的,就像玻璃珠一样脆弱。而认为碎石是亮珍珠的小孩便无法明白其中的意义了。这类哲学小说如果写得过于深奥便有迷失的危险,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黑塞用几行温婉的题词为他的作品辩护:“……在某些情况下,或者对某些不负责任的人而言,不存在的事物也许比存在的容易描写,用字措辞的责任也较轻,所以相反的特质必须求之于虔诚和博学的历史学家。最会破坏形容的莫过于文字,可是,我们必须向人类展示某些无法证明其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虔诚和博学的人会多多少少把它当作存在的东西来处理,以便渐进促成其存在及成形。”
虽然黑塞对散文创作的成绩不被所有人认同,可是他诗人的位置却当之无愧,他的诗文融合了精髓的文体和感染力非常强的情绪,而且他的音韵结构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毫无疑问他就是继里尔克和乔治之后的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吸取了歌德、艾钦朵夫和摩里克的优秀传统,加以继承和改良,以其特有的味道把诗学推到了另外一个高峰。我们从诗集《黑夜的慰藉》(1929年)中,既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斗争、他患病前后的心境的变化、还有他对自身的反思,也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绘画的热爱还有对自然的热忱。而在他后来的选集《新诗》(1937年)则充斥着智慧和忧郁,对情绪、意境等有非常敏感的触觉。
这里的介绍篇幅太少,不足以把黑塞的那些让读者痴狂追随的品质都表现出来。黑塞曾经说过:人切忌满足于现实,不应该去崇拜它或者倾慕它,除非我们有能力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否认现实,这个低俗、让人失望的可悲现实是没有办法改观的。他身上有着自由和虔诚的混合,是典型的德国南部人,是一个不仅会钻研问题还肯自白的诗人。当牵涉到信仰问题时,他昂扬的反抗斗志能让一个梦想家化身为守护战士,撇开这一点,他就和一个浪漫诗人毫无分别。
颁这个奖给黑塞不仅是给他的文学成就一个名分,更是表达对他诗学成就的一种崇高敬意。他的诗意境积极,一直给人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的动力,在乱世中给予人们精神寄托。
不幸的是,由于身体欠佳,这位诗人无法亲临现场领奖,特由瑞士联邦共和国代他领奖。阁下,现在请您从国王陛下手中接过瑞典文学院颁给贵国同胞赫尔曼·黑塞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