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首先由Lown于1966年命名,简称病窦综合征或SSS。本病为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有时也累及房室结)的病变,出现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出障碍而致一系列的心律失常,引起头晕、黑蒙、一过性意识障碍及晕厥等症状。
【病因】
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手术及放射治疗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者可能属特发性硬化退行性变所致。此外,急性下壁或侧壁心肌梗死也可引起病窦综合征,但常是暂时性的。本病主要是窦房结P细胞及其周围纤维的病变,有时更为广泛,累及心房及房室交接区,后者称为双结病变。
【临床表现】
其特点为: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数起病隐匿,病史较长,有报告长达33年者,病情进展常缓慢。③症状主要以心率缓慢所致的脑、心、肾等脏器供血不足,尤其是脑供血不足为主。④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乏力、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或易激动等;重者为阿一斯综合征发作或猝死。⑤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时,心率可突然达100次/min以上,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心动过速中止后可有心室暂停伴有或不伴有昏厥发作。
【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有下列几种表现:①严重而恒定的窦性心动过缓。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③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 BTS),即以心动过缓为基础,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④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表现为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过缓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心律(逸搏周期>1.5s)或房室传导阻滞。⑤部分病例最后可发展为慢性心房颤动(>6个月)。
【诊断依据】
具有下述一条或一条以上者,可考虑为病窦综合征:①持久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②窦性停搏,短期内无逸搏心律出现,或停搏稍久后才由房性或交接区性心律取代。③窦性停搏持久而无新起搏点出现,或继之以室性心律失常。④由窦性停搏而致的慢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缓慢(非药物所致)提示双结性病变者。⑤心房颤动经电击后较长时间不能恢复窦性心律;⑥非药物引起的窦房传出阻滞。
【辅助诊断】
一般症状明显和/或心电图表现显著者,不难作出诊断。但大多数病人开始时症状较轻,且呈间歇发作,发作短暂而又无法取得心电图记录;或多数平时仅有轻度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对这些可疑病例,目前主要推荐下列几种试验:
一、运动试验
半分钟内下蹲15次,心率<90次/min者为阳性,常用此法作为初步筛选。
二、阿托品试验
静脉注射阿托品2mg。在开始注射前、注射完毕及注射后1、3、5、7、10、15min观察心率。若心率达不到90次/min,或注射阿托品后反而诱发心律失常者,即支持病窦综合征的诊断;而由迷走神经紧张引起的心动过缓注射阿托品后心率可增加到90次/min以上。亦有人认为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如心率增加至原有心率的125%者,则提示窦房结功能相对尚好;增加不及此数的,则提示功能较差,这主要是对估计预后有意义,心率的诊断标准仍为少于90次/min。此法简便、实用、副作用小,临床上最常用。
三、异丙肾上腺素试验
将异丙肾上腺素0.5mg加入250mL输液中静脉滴注,每分钟1~2μg,如心率达不到90~100次/min者,可协助诊断本病。临床上本法因较易引起心律失常而较前者少用。
四、固有心率
测定固有心率(intrinsic heart rate, IHR)指的是窦房结在没有自主神经作用下的自身节律。Jose建议以普蔡洛尔(心得安)0.2mg/kg,每分钟1mg的速度静脉注射以阻断交感神经,10min后再静脉注射阿托品(0.04mg/kg),在2min内注射完以阻断迷走神经。3~5min后测得的心率即为IHR,因IHR的正常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Jose提出下列公式预测不同年龄的IHR(predicted IHR, IHRp)。
IHR=118.1-(0.57×年龄)
<45岁者,若IHR<IHRp×86%为阳性
>45岁者,若IHR<IHRp×82%为阳性
五、24h动态心电图
适用于间歇发作者。但要注意健康人在夜间也有很慢的窦性心律,Brodsky发现健康医学生中,夜间窦性心律可慢至33次/min,窦性停搏可长达2.06s。
六、窦房结恢复时间
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inus node recovery time, SNRT)具体方法有两种:
1.经食管心房调搏法
是将6F或7F双极或四极导管电极由鼻孔或口腔插入食管,根据食管心电图P波形态调整电极位置,取最大双向P波或正向P波为宜,不需X线定位。此法所用起搏器的脉冲宽度和脉冲电压应稍大(分别为2ms及10~50V)。
2.经静脉心房调搏法
一般经右侧股静脉插入双极导管电极固定于右心房壁(如有条件亦可在同一静脉的稍远端插入一根导管电极),以作心腔内心电图或希氏束电图。不论用哪种方法,测定前都要至少停用所有影响心脏的药物5个半衰期。
心房调搏主要是利用较高频率的起搏率使心房起搏,窦房结由于受到快速频率的刺激而处于抑制状态。待快速起搏突然停止,假如窦房结功能不好,则恢复窦性起搏的时间较长。测量最后一个脉冲信号到下一个窦性搏动P波的起点即为SNRT。常用S1S1分级递增法刺激,从稍高于自身频率开始,以后每10~20次/min级递增。
一般采用刺激频率为70、90、110、130、150次/min。每次刺激30s,间隔2~3min后再行第二次刺激,测量最后一个刺激到第一个恢复窦性节律的P波起点即为SNRT。因为多数病人此间歇最长,而以后即逐渐恢复到起搏前水平。亦有人报告半数病人在停搏后不是第一个周期最长,而是第2个周期最长,亦有在第3个到第10个周期之间出现最长间歇的,遇此情况可以将最长者作为SNRT的参考数据。停搏后如果先出现低位逸搏时,则从较低部位的逸搏到第一次心房除极计算。
一般认为SNRT<1500ms为正常,重度病人其SNRT可达2000~6000ms。
亦有人提出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即将SNRT减去原有的窦性心动周期(Al—Al)。
七、窦房传导时间(Sinus atrial conduction time, SACT)
目前常用的为Narula法:取比自身心率快10次/min的脉冲频率S1S1连续起搏心房8次,使之夺获心房而不引起窦房结的抑制,但起搏脉冲将控制和重建窦房结的节律,测出最末一个起搏信号A2到其后的窦性P A3的周期(A2-A3)。
SACT=1/2[(A2-A3)-(Al-Al)]
为了避免刺激的影响,有人主张将Narula法改为
SACT=1/2[(A2-A3)-(A3-A4)]
Al-Al为起搏前窦性心律,A3-A4为起搏后第一个窦性心律。
一般认为SACT的正常值应<150ms。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阿托品
阿托品为抗胆碱药。主要阻断M-胆碱受体,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口服0.3mg,每日3~4次。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1~2mg。
2.异丙肾上腺素
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兴奋剂。能兴奋心脏高位起搏点及改善心脏传导,增强心室自律性,用量过大可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舌下含服10~20mg,每3~4h 1次,或以1~2μg/min静脉滴注。
3.麻黄碱
能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药理特性类似肾上腺素。常用12.5~5mg,每日2~3次口服。
4.氨茶碱
被认为有拮抗腺苷受体的作用,可逆转腺苷对心脏的异常电生理效应,能提高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率及改善心脏传导。可口服100mg,每日3次,必要时可静脉滴注250mg+500mL溶液,4h滴完,每日1次,睡前可加服氨茶碱缓释片200mg。
5.慢快综合征
对于慢快综合征,药物治疗更为棘手,因为当心动过速时能使其终止的药物常使转律后的心率更为缓慢;当心动过缓时,提高心率的药物又易引起心动过速。必要时仅能选用少量洋地黄,它能防止或减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即使发作亦可减慢心率。而小量洋地黄并不影响窦房结和房室传导系统。
总的来讲,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
二、心脏起搏器
1.临时起搏的指征
1)急性心肌炎(风湿、病毒、白喉等)引起的病窦综合征合并有晕厥先兆或阿—斯综合征,用药难以奏效者。
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病窦综合征,临床上有明显症状且药物治疗不满意或不宜使用药物治疗者。
3)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如洋地黄过量、β受体阻滞剂过量、高钾血症)引起窦房结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晕厥等症状而药物不能紧急解除者。
2.永久起搏的指征
1)慢性病窦综合征伴有阿一斯综合征发作或有明显晕厥先兆症状者。
2)慢性病窦综合征因心动过缓而伴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发作者。
3)慢性病窦综合征合并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先兆者。
3.起搏器的选择
1)如房室结功能正常者文氏点>120次/min,应选用AAI起搏器。
2)伴有房室结功能异常,而心功能不好者,选用DDD起搏器。
3)伴有频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而心功能尚好者,一般用VVI起搏器。
4)必要时可选用VVIR、DDDR起搏器,则更为理想。
(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