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梅花那树(2)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退守剑门关。魏军乘胜追击,直抵剑门关外。而蜀军新败,士气低落,疲不能战。姜维见状,忧心忡忡。这时候,有人向姜维献计:闭关休战三日,号今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姜维依计而行,结果士兵和战马迅速恢复了体力。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马杀出关去,大败魏兵,终解剑门之急,剑门豆腐由此名扬天下。唐朝贞观名臣魏徵即出生在剑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因避战乱入蜀,途经剑门,因旅途劳累,又思念死去的杨贵妃,寝食难安。亲信宦官高力士给皇帝端来了一碗剑门豆腐,玄宗顿时胃口大开,一时欣喜,便将剑门黄豆特封为“皇豆”。
然自十余年前汪世显引寇入蜀后,剑门为蒙古军所占,当地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剑门豆腐已经绝迹。这琴泉茶肆的剑门豆腐不过是个噱头,其实就是本地豆腐,打了个剑门的名号,美其名曰:吃豆腐不忘蒙古血洗剑门之耻。居然由此名声大噪,连四川制置使余玠都慕名来品尝过。
张珏一行路过梅林时,小敏为林中喧闹声所吸引,问道:“那边是饭馆吗?我饿了,想吃点东西。”
她是在军事重地被当场抓获的奸细,本该立即绳捆索绑,押赴官署审问,但不知道为什么,张珏竟不忍心拒绝,便道:“好吧,我陪你去。”招手叫过部下赵安,道:“你先去护国寺药师殿知会若冰娘子,我稍后有要事来请教她,请她务必晚些歇息。对了,派人去找刘霖刘教授过来,就说我今晚需要他的帮忙。”赵安一一应了。
张珏这才带着小敏进来茶肆。虽然夜色已深,茶客却还不少,多是不当值的兵士,也有借宿在护国寺客房中的旅客因夜冷被寒睡不着而出来闲坐的。
兵士们见到张珏进来,一齐起身,欲过来参拜。张珏忙道:“不必多礼。这不是在军营,你们该做什么做什么,就当我没来过。”
众人素知小张将军性情和善,爱兵若子,闻言一起笑了起来,便各自散开,照旧去饮茶。
几名兵士自坐了一桌,张珏与小敏坐了一桌,叫道:“小二!”
闻声出来的却不是小二,也不是茶肆主人白秀才,而是张珏的妹妹张如意。张珏既意外又惊喜,叫道:“如意,想不到今晚会在茶肆遇见你。”
张如意打扮成男子模样,头上裹着块白布[7],神色颇为冷淡,只道:“哥。”又朝小敏一努嘴,问道,“她是谁?才几天不见,哥哥身边就多了个如此美丽婀娜的小娘子,怎么我当妹妹的都不知道?是我未来的嫂子么?”张珏忙斥道:“别胡说,她叫小敏,是在上天梯捉住的奸细。”
张如意“咦”了一声,奇道:“她这么个清秀娇弱的小娘子,居然能混到号称‘密不透风’的上天梯?”小敏笑道:“其实上天梯也不是传说中那么密不透风啦。”
张如意“啧啧”两声,道:“小敏娘子都成阶下囚了,居然还这般泰然自若,敢来这里饮茶,连男子都要自愧不如呢。”小敏笑道:“那是你哥哥心肠好,换作旁人,只怕我早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了。”
张如意上下打量她一回,道:“敏娘当真不是一般人。我们认识一下吧,我叫如意。”小敏道:“我知道啊,你叫张如意,是小张将军的妹妹。”
张如意道:“我哥没告诉你吗?我不是他亲妹妹。”小敏笑道:“我怎么会知道?我和小张将军才刚刚认识。不,应该说,我才刚刚被他抓住。”
张珏见二女谈个没完,肆无忌惮,后面还不知道要聊到什么,忙插口问道:“白秀才人呢?”张如意道:“不知道,刚才就没看见他。哥,你想吃什么?”张珏道:“我不饿,给小敏娘子和隔壁那桌弄点吃的吧。”
张如意“哼”了一声,一扭腰肢,转身去了。
小敏道:“你妹妹好奇怪啊,怎么对你这个哥哥爱理不理的。”张珏道:“她婶婶翁大娘去年去世了,她一直心情不好……”忽一眼留意到角落中一名年青男子正不断瞟向自己这边,模样甚是古怪,心念一动,便朝那男子招了招手。
那男子忙转过头去,想假装没看见,但略微思索后,料想避无可避,还是勉强起身走了过来,问道:“将军是叫我吗?”张珏道:“敢问阁下高姓大名?”那男子道:“我姓高,叫高……高第。”
他说姓氏时是脱口而出,而说名字时却有所迟疑,大概姓高是真,高第却是个假名了。而且中原人断然不会用这种名字,“高第”与“高帝[8]”谐音,难道是想当皇帝吗?中国人最注重避讳,取这种犯帝王大忌的名字,即使自己有这个胆子,官家也绝不会放过。
张珏心中愈发肯定对方不是宋人,问道:“我瞧高公子面生的很,你不是合州本地人吧?”
高第反问道:“将军难道认识城里的每一个人吗?”张珏道:“张某守卫钓鱼城已近十年,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叫出名字,但是否是外来人士,一眼便能辨知。你是什么人?”高第道:“我是行商……”忽想到自己的谈吐气质绝不像行商,又忙改口道:“不,是游客,游客。”
小敏嘻嘻笑道:“游客这身份当真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极尽揶揄之色,显然也不相信这高第会是游客。
张珏招手叫高第过来,本是怀疑他说不定认识小敏,跟她是同伙,专门负责留在茶肆接应,然暗中打量小敏神情语气,却并不认识对方,反而笑着瞪大眼睛望着高第,似等着看他出丑。但高第本人神色如此慌乱,张珏不免疑心更重,叫过两名兵士,命道:“先把他扣下,等查清楚他身份后再说。”
兵士应了一声,欲上前捉拿高第。恰好张如意端着两大盘子豆干出来,忙赶过来阻止道:“放手!做什么?”张珏道:“此人来历不明,行迹可疑,我要带他去官署,审问清楚。”张如意将豆干往桌上重重一顿,道:“什么来历不明,他是我朋友。”
张珏大为惊讶,问道:“你什么时候认识他的?”张如意似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只简短道:“不久前。总之,高公子救过我,我担保他不是坏人,也不是奸细。”
张珏道:“可是……”张如意道:“哥,你要抓他的话,干脆连我一起抓了。”见张珏沉吟不答,便自行拖着高第进后堂去了。
兵士问道:“小张将军……”张珏道:“算了,这件事,等我问清楚如意再说。”又问道:“依敏娘看,这高第是大理人吗?”小敏正抓着豆干往嘴中塞,闻言差点喷了出来,好不容易将豆干咽下去,笑道:“小张将军这是在问我吗?”张珏道:“嗯。”
小敏哈哈大笑道:“当然不是。莫不成天底下姓段的、姓高的都是大理人,而姓赵的就是大宋人?小张将军,你未免也太想……”忽见张珏目光炯炯,凝视着自己,这才意识到对方是有意如此——他早已看出高第不是大理人,多问自己一句,是想进一步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大理人。
张珏问道:“太想什么?”小敏叹了口气,改口道:“太想当然了。其实是我说错了,小张将军聪明机智得很。那么,你也该看出来了,我真的是大理人。”张珏道:“快吃吧,我去去就来。”独自起身,往厨下来寻妹妹。
厨房有两名伙计正在配菜烧水,见张珏进来,忙主动告道:“如意娘子去了后院。”
到后院时,正见张如意将那名叫高第的男子自后门送出。张珏也不阻拦,等妹妹回来闩上院门,这才问道:“他到底是谁?”张如意不满地道:“哥,你干嘛总是疑心那么重?看到陌生人就怀疑他是敌国奸细。真正的奸细不是在外面茶寮中坐着喝茶吗?”
张珏道:“这是我职责所在。况且,我也想知道你交往朋友的来历。你刚才说高第救过你,你在回秦州的路途中遇险了吗?”张如意道:“是啊,我被蒙古人捉住了,全靠高第救了我。”
原来张如意先祖原是秦州人,本是大宋子民,然“绍兴和议”后,大半秦州被南宋朝廷割让给金国,张氏便成了金国人。金国灭亡后,蒙古人攻陷秦州,屠杀了全城百姓。当时张如意还年幼,正好跟随婶婶翁大娘在城外南郭寺[9]进香,蒙古人虽然凶残,对僧道倒还尊敬,张如意由此逃过一劫。但她父母及兄弟均在那场屠城中死去,且再也无家可归。翁大娘不愿在仇敌统治下生活,遂带着她一路南逃,到南宋凤州一带时,两人都生了重病,被好心人王大娘收留,也就是张珏之母。王大娘的丈夫早已过世,独自抚养儿子张珏过活。翁大娘因为死去的丈夫也姓张,遂与王大娘结拜为姐妹,张珏和张如意则以兄妹相称。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蒙古人就向南宋发动了攻势。凤州因为是“三关五州”之一,地处边境,是四川的外围藩篱,最先受到冲击。端平三年(1236年),秦巩豪族汪世显引蒙古人入川,凤州更是落入了蒙古人之手,张珏兄妹从此由大宋子民变成了蒙古子民。彼时凤州被划归汪世显统辖,宋民生活倒没有太大改变,不像其他蒙古人统治的汉地尽数被掳为驱口[10]。但张珏自小志向远大,有归宋之心。到他十七岁那年,母亲王大娘病逝,他安葬了母亲,带着翁大娘和张如意辗转来到新建成的钓鱼城投军。他因射技出众,一入行伍,便崭露头角。翁大娘和张如意先是暂栖在护国寺,后到琴泉茶肆中帮手,就此在钓鱼城安顿下来。十年过去,张珏已是兴戎司副统帅,是军中最年轻的都统,号称“四川虓将”,张如意也算是琴泉茶肆的半个主人。只是金国虽然灭亡,宋金却有难解宿仇,昔日归正人[11]著名如辛弃疾者都备受歧视,翁大娘不愿意提她自己曾是金国人一事,张珏也只好遵命,说义妹是自己同乡。这话倒也不假,张如意虽在秦州出生,却是在凤州长大。
可惜半年前翁大娘不幸去世,临死前表示希望能将骨灰送回故乡安葬。张如意坚持要实现婶婶遗愿,要将骨灰送去秦州。张珏劝阻不成,又因军务繁忙,不能陪伴妹妹前去蒙古人占领区,十分着急。正好寄居在护国寺的游僧惠恩因发愿[12]要归返秦州南郭寺,张珏不得已,只得请惠恩相助。惠恩得知究竟后,亦欣然应允。张如意遂将满头秀发剃掉,打扮成僧人模样,与惠恩一道上路。一路关卡虽然不少,但料想惠恩有度牒[13],蒙古人尤其尊重佛教僧人,应该不会遇到阻碍。之后张如意也在约定时间返回了钓鱼城,只说一切顺利。至于她途中遇险而为高第所救之事,张珏今日还是第一次听说,忙问道:“你不是说一切顺利吗?到底出了什么事?”
张如意本来一直板着脸,见张珏额头冒出了汗,关切发自内心,忍不住展颜笑道:“哥,瞧你急的,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你这样。”
张珏道:“你快说,蒙古人如何会捉住你,高第又如何救了你?我瞧他模样文质彬彬,应该也不会武艺,如何救你?”张如意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我回来时路过关卡,被蒙古人听出我是女子,起了疑心,便想把我扣下来,是高第出面说明,称我是秦州尼姑庵的尼姑,我这才过了关。”
张珏道:“高第是蒙古人吗?”张如意道:“不是。”
张珏这才松了口气,道:“不是蒙古人就好。”转念想到高第并不是什么口齿伶俐、机智敏捷之人,适才他只略微盘问,对方便紧张得不行,破绽百出,这样的人,如何能从蒙古兵手中救人?又问道:“蒙古人如何肯听高第的话?”
张如意道:“这自然是有缘由的。不过我只告诉哥哥一个人,哥哥绝不能泄露出去,不然只会害了高第。”张珏道:“当然。高第既然救过你,也就是我张珏的救命恩人,我感谢他还来不及,又如何会害他?”
张如意见兄长点头答应保密,这才道:“高第是高智耀的儿子。”
张珏大感意外,问道:“高智耀?是那个投降了蒙古的西夏人高智耀么?”张如意道:“是。”
张珏不悦地道:“原来高第救你,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身份。你还说他不是蒙古人。”张如意道:“他本来就不是蒙古人啊,他是西夏人,与蒙古人有灭国之恨。他父亲高智耀为蒙古效力,也是逼不得已。即便他做了蒙古的大官,也从来没有出过不利于大宋的主意。”
高智耀是西夏世家子弟,为右丞相高良惠之子,在其国任签判。西夏灭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蒙古皇子阔端驻西夏故地时,久慕高智耀大名,曾多次派人征召,他均不肯赴召。后阔端强行征发封地所有儒生为站户[14]。高智耀不忍心见到读书人沦为迎来送往的官奴,便主动去求见阔端,表示愿意出仕蒙古,但请求按西夏旧制免除儒生徭役。阔端终于得到了这位故西夏宰相之子的跪拜,很是欣慰,于是下令免除汉地、河西儒户一切徭役。蒙古曾在南宋淮、蜀两地俘虏了三四千名儒生,尽数作为驱口,在高智耀的请求下,阔端也全部予以释放。这件事一度轰动一时,高智耀由此赢得了天下士子的交口赞誉。张珏曾多次听州学教授刘霖谈及此事,连刘霖这样的名门子弟都对高智耀赞不绝口,只恨无缘一见,足见其名气之大。想不到张如意一趟秦州之行,竟结识高智耀之子高第,还得到了他的帮助,如何不令人惊奇?
张珏问道:“他真名是叫高第吗?”张如意道:“当然不是,他叫高睿,高第是他适才随口编造的假名。”
张珏道:“可还有旁人知道他的身份?”张如意道:“除了哥哥你,再无旁人。哥,是他一路护送我回来钓鱼城。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泄露他的身份。”张珏道:“那好,我尽快安排,送他离开宋境。”张如意摇头道:“他不会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