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月落乌啼(2)
那时的他,还不懂得什么是愁。那棵老梅树,每个冬日都会与落雪媲美。那根挂于墙上的松枝,暗暗庇佑着他的童年。宅子临河而建,河中的游鱼仿佛也有灵性,时而潜入河底,时而浮上水面。在那座叫“意园”的花园里,你追我躲,恣意的阳光洒在脸上,简单而明澈。
老旧宅的三合院外面,胡同东口,有座庙宇,名为地藏庵。除却捉迷藏的时光,李叔同也时常随同母亲前去那里诵经。修行的僧人教母亲读《金刚经》《大悲咒》《往生咒》,年纪幼小的李叔同纵然不明其中真意,但也曾在僧人诵音落下之后,轻轻念起来。
他聪明伶俐,不消几时就能将这些佛经念得纯熟饱满,朗朗上口。而此时,王凤玲内心深处生出了隐隐约约的恐惧,她看着端坐诵经的幼小儿子,仿佛看到了他的未来之路。第一次,她中了魔般呵斥他,不准他再诵经。她是怕他走上丈夫的路,更怕他撇下红尘中的自己。
李筱楼在弥留之际,曾留下嘱托,要李叔同以文熙为父。那间洋书房,就变成了他们的教室,在文熙的监督下,李叔同抄诵《玉历钞传》《百孝图》《格言联璧》《文选》。文熙像古板严厉的先生,手拿戒尺,在李叔同身旁转来转去。如若发现他托腮冥想,或是抬头仰望“意园”内那枝开得正艳的海棠,戒尺就会落在他身上。
严厉管教李叔同的,并非文熙一人,王凤玲更甚。她时常想着,同样是庶出的儿子,文熙掌管着整个家族,而李叔同随时遭到众人白眼。每日,天还未亮,他便起床跟着母亲向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请安。于是,王凤玲时时盼着李叔同能长大,为自己也为她撑起一片天。日常生活中,她教导李叔同,席不正不坐,写大字,取多大纸。如若李叔同稍不听话,王凤玲便摘下墙上的老松枝,打他的脊背,直至李叔同开口许诺不再犯方才停止。最终,李叔同的脊背一片红,王凤玲的心也在滴血。
九岁之时,李叔同又多了一位严师,即常云庄先生。先是读《毛选》《唐诗》《千家诗》,能读能诵之后,即开始习训诂之学,终日被《古文观止》《尔雅》《说文解字》压得喘不过气。
春末夏初,白天一日比一日长。李叔同终究还是个孩子,难免有着贪玩的性子。一日,吃过晚饭后,王凤玲与王妈坐在庭院中乘凉赏荷,李叔同急急从厢房中跑出,想要与小朋友在河边玩耍。王妈略带埋怨又满含慈祥地嘱托着,慢点跑,别跌着了。王凤玲却严厉地喊他停下来,听到母亲的呵斥,他不得不站住脚。母亲问他今日先生都教了些什么,可否都背诵下来,李叔同一一作答,且又将今日所习的文章,一字不落地诵出,王凤玲这才放他走。
看着李叔同远去的身影,王凤玲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悲伤。
时光荏苒,一寸寸地往前挪动。不知不觉中,李叔同已十五六岁。这些年岁中,有着华丽,有着落寞,有着光鲜,也有着隐忍。
那是一个清晨,母亲忽然打开了那个落尘的胭脂盒,对着那方古铜镜,匀上玫瑰香的水粉,再在鬓边斜插一支包金兰花簪。而后携了李叔同的手,走出家门。李叔同问是要去哪儿,母亲并不回答,只是穿过一道道小巷,来到了梨园——天仙园。
她已经寂寞得太久了,想要听一听戏中情。红尘万丈,她不曾得到一寸,只得从台上感知那份怦然心动。只是,她不曾想到,她未曾沉迷其中时,李叔同便醉了。
情窦初开
“你看他粉腮含霞云鬓堆鸦,双眉蹙蹙翠黛画。恰似那姮娥女谪降寻常百姓家……”
台上那个鬓间斜簪一朵有着时光印迹的梅花的女子,悠悠地唱着。她好似初夏刚刚绽开的青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自美自持却不自知,倏然间便晕染出一池芬芳。
台下那个宛如一枝春雪冻梅花的男子,静静地赏着。那一天他特意换上了前些天做好的新衣,淡青色的绸缎袍子衬得他更为悠然不群。他在听台上那婉转绵软的音声,也在看那个好似不沾俗世烟火的俏佳人,眉目间自是掩不住的欣喜与爱慕。
风月情场中,世人皆是粉墨登场,欢愉之后,便相忘于江湖。如是这般也并非不好,毕竟免去了断人心肠的相思,也不必独倚江楼望穿秋水,看尽千帆。然而,有人却偏偏将这风流之事,做得极为认真。
她是津门最出众的坤伶,脸若枝上春桃,双眉似蹙非蹙若卷烟,身段似婀娜垂柳,又有一副婉媚清柔的歌喉,于是,铜锣一响,这天仙园便会聚集万千听众。杨翠喜是为其名,留恋风月的文人墨客,最喜听她唱这出《梵王宫》。只是,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人群中,杨翠喜独独看到了那个在角落一隅、头戴丝绒碗帽的清秀男子。
戏如人生,人生似戏,谁能说得清,哪是真哪又是虚。现实中那些人与事,甚至比戏文中的桥段更为扑朔迷离。才子与佳人相遇,势必要演一出美轮美奂的戏剧。不管结局是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还是劳燕分飞两心离,小生与花旦皆会倾尽全力,演好这出情感大戏。
彼时,杨翠喜并不知晓那个男子便是李家三少爷。每次他一走进这座天仙园,便有人殷勤地为其让路,店小二更是忙着在他桌上放一壶沏好的茶,杨翠喜将这些看进眼中,便知他定然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对于这些,她并不在意,只是觉得这个男子眉目间是纯粹的欢喜。看惯人情冷暖、情场风月的杨翠喜,自然分辨得出谁对她是真心,谁对她是假意。然而,她并没有点破,只是在台上静静享受着他眼中流露出的万般宠意。
情窦初开总在佳时,静然的素色锦年,就这般飞来了两只彩蝶,惊醒了整个春日。
在那么多的王孙公子中,唯有李叔同懂得克制,知晓退是另一种进。每日来时,他总是换一身衣裳,或是烟色长袍上绣着一枝淡梅,或是青色长袍上落着几道花纹。其衣皆是以素雅为主,却又不失大气与华贵,彰显着一种绝世的清高与脱俗的气质。
戏散后,多少人捧着艳丽的玫瑰,或是雍容的珠宝站在后台门外,汲汲求见,要近距离一睹佳人芳容。而李叔同则在人走茶凉后,依然坐在天仙园中,回味着她柔美的唱腔,玲珑的身段,欲嗔还羞的婉笑。每当此时,跟随他的家仆,总会问他要不要去后台求见这位红角,而他总是微笑着摇头,而后起身离开。这一切,杨翠喜都看在眼里。
渐渐地,他心里的爱慕之意蜿蜒成河,她心里的倾心之情亦涓涓流淌。世间所有爱情,皆是一拍即合。如若未能携手相拥,不过是时机未到罢了。此时,李叔同已化成春日彩蝶,翩跹飞入她的梦境;而她则如一朵春花,等待他来采撷。
那一日,他并未像往常那样,在散场之后静静回味,然后只身离去,而是掀帘而入,走进了后台。正在拆头面的杨翠喜,怔了一怔,脸上旋即起了微微红晕。他静静走近她,缄默着为她拢好秀发,又在她左边的发髻上,插上那支蝴蝶兰簪子。他脸上不动声色,内心早已掀起滔天浪潮。他以为只有他自己知晓右手在微微颤动,却不期然,杨翠喜在低头的瞬间,早已感到了那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
置身天仙园,她见过太多的风流公子,阔绰子弟,却从未见他这般清秀文雅的男子。他懂得审美,却不伺机占有,而选择静静守候,于是,他的眼神是清澈的,是纯粹的。听杨翠喜的戏,再送她回家,是一天当中彼此最欢愉欣悦的时刻。在台上,只见她轻舒水袖,千般柔媚,万般风情;回家的路上,皎洁之月也懂风情,悄悄藏身于湖中,只营造出一片朦胧的意境。
这一段爱恋,看在旁人眼里,是温文尔雅,而唯有他们自己明白,爱之汹涌可以倾城。他那平缓有致的声音,在她听来,却好似有着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气势;而她那温柔低垂的嗓音,在他听来亦像正铿锵热烈开放的满园春色。
就是这般,他为她捧上万丈才情,她为他献上了曼妙佳色。他为她讲解戏曲之渊源,为她写唱词,句句皆是满溢的深情;她在戏台上唱念做打,声声皆是为他轻轻而唱,步步皆是为他而转。是以,才子更为出名,佳人之唱功与舞技亦如春日之笋,日益渐长。
世间之事,向来是忧喜参半,明暗对分。起初顺遂的爱情,也总会如小舟在无月的夜晚撞上了暗礁,渐渐沉溺在海中央。
李家是大户人家,门风自是比幸福重要上百倍,怎会允许李叔同陷进风月场中,又怎会允许一个戏子与尊贵的三少爷纠缠不清。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冥想。身旁伺候她的王妈,虽然不敢言语,脸上却无法掩饰对李叔同的担忧。她是看着李叔同长大的,是以最疼爱他,她深知这孩子重情,如若执意将二人分开,定会将其深深伤害。只是,她在这座李家大院中生活了这么些年,早已明白,繁华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暮色四合之时,忽然起风了,像是要将什么断送。母亲悠悠地睁开眼,姿态悠然而决绝地从桌几上挑选出一张照片,递给王妈。照片上的女孩,乍看之下并不出众,她不是窗前的明月光,可望而不可即;也并非是胸口的朱砂痣,可以让人记挂一生,却最是暖热人心的那种美,就好像周遭的空气,无色无味,却是生活之必需。
王妈猜出了凤玲的心思。
“花妈妈呀,你把我害煞,送来了一朵鲜花不是他。”杨翠喜依然在台上唱着,李叔同仍在台下痴心入迷地赏着,却不知他们的爱情不过是戏文中的章节,终有曲终人散时。
花事匆匆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
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
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杨翠喜扮完戏拆下头面后,听得送信之人唤她的名字。她展开这封信笺,便看见了这首用小楷一笔笔勾勒的诗。秋风透过窗棂,透过她略薄的衣衫,吹进了秋草丛生的心里。秋意浓,漫天回忆舞秋风。那些李叔同提着灯笼送她回家的日子,终究成了过眼烟云。曾经,他是一只彩蝶,可以翩跹飞入她的梦中。如今,这一封满是相思的信笺,却如过了花期的春天,满是落红。
她的头上,依然插着那支蝴蝶兰簪子,而李叔同已然像只蝴蝶飞走了。因有要事,他暂时离津去了上海,没有佳人在侧,终究是对锦瑟时光的辜负。好在李叔同善作诗寄相思,杨翠喜亦懂些纸墨上的功夫,故而,于他们而言,时空的距离,并非是越不过的阻碍。
然而,上苍总是刻意为难红颜。当她正沉浸于信中的缱绻相思时,要好的姐妹告诉她,有贵人拜访。
杨翠喜并非未见过世面的小家碧玉,但走出后台时,仍被眼前的阵势所震撼。两队官兵簇拥着一个雍容华贵之人,猛然间,杨翠喜好似进了官府一般。只见那人满面堆笑地迎上来,讨好地对她说了赎身之事。他是天津府道段芝贵,自然有这般能耐,亦有这般权力。
坠落风尘之间,犹如风中尘埃,雨中花屑,飘零无依,被碾落成泥。她们周旋于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间,辗转逢迎,曲意承欢,卖弄着无边春色与风情,笑容如同美酒,让人一尝便醉。可多半人也仅仅是酒醉而已,一时沉迷稍后即醒,转身即是天涯。她们自然深知,那些醉时的海誓山盟,都是一指流沙,不要相信,亦不必追问,听听就好。短暂风流快活之后,他会重新踏上阳光道,她也会继续走这永远走不完的独木桥,谁更薄情谁更寡义,本就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只是,杨翠喜明白李叔同不同于其他男子,定会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让她不再颠沛流离,不再在这荒蛮的世间找不到归宿。如今,忽然听得有一人要为她赎身,该当满心欢喜,即使喜极而泣也算不得失态,而只因赎她的人不是李叔同,杨翠喜脸上笑意盈盈,心中却早已泪落如雨。
她将双手背在身后,悄然将李叔同的相思之诗,折叠起来。自此之后,当与君绝。他们终究是彼时寂寞的过客。
烟云如故,天仙园如故,唯有人已非故。
李叔同从上海风尘仆仆归来时,未来得及进家,便来到了天仙园,想要将手中攥得暖暖的鎏金掐丝小簪再插到她发间。推门走入后台时,杨翠喜的姐妹们皆在,独独少了她的身影。从她们满含同情的眼神中,他终于相信了街上纷纷扬扬的传言——段芝贵为其赎身,并将她献给了北京载振小王爷。
一入侯门深似海。他们犹如两条相交的直线,此前的靠近是为了渐行渐远。雄蜂与雌蝶哪能相爱,海鸥与游鱼怎会相守,虽然彼有情,此有意,最终也是擦肩而过,而后湮没在人海。有些承诺,无法兑现;有些誓言,难以成真。李叔同与杨翠喜在无涯的时间偶然相遇,却不是在最恰当的时机。
他深知侯门之内妻妾成群,争风吃醋是常有之事。或许杨翠喜刚刚进门之时,载振因她俏丽多姿,便将其捧在手心,生怕有一丝闪失,想必就算杨翠喜说出想要星星月亮,他也会想个法子飞到天上为她摘下来。但他的宠爱如同凤梨罐头一样会过期,一旦手中有了新的玩具,这份对杨翠喜的热络,自然会转移。
李叔同之母凤玲听闻这般消息,心中自是百般称意。此前与王妈商量好的计策,纵然不急于一时,终究要开始操办起来了。旧伤还未痊愈,新人便要闯进门,李叔同好似走进了湿漉漉的雨巷中,一个人彳亍流连,走不回当初,也看不清未来。
奔走于凡尘俗世,有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在万丈红尘里周旋今生,又有谁能逃得开一个情字。无际的岁月随风而逝,唯有当初的悸动、相思的情怀,鲜活如当初。缘深缘浅,情短情长,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总是有人为情而殇。
李叔同本以为杨翠喜进了侯门,纵然会受些委屈,至少免去了四下流离的苦。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