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潘多拉 盒

旧恨新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英国殖民者的不懈斗争,1947年8月14日到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宣告独立。对于这来之不易的独立,印巴两国从一开始并没有好好珍惜,而是为了抢夺各个领邦,借机进行民族清洗的大动荡和大仇杀。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土邦,比如马德拉斯、孟买、中央省、联合省、比哈尔、奥里萨、马拉塔等完全归印度联邦所有。在西北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土邦和东北孟加拉地区归巴基斯坦所有,剩下的教派和人口混杂的各个土邦按照公民投票决定归属。结果,印巴双方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分裂上,上演了一出20世纪最悲惨的迁徙和屠杀史——1400多万人相互迁徙,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在途中都遭到了对方信教人员的血腥屠杀。

然而,印巴分治造成的后果并不仅仅是仇杀的悲剧,还体现在印巴双方对教派人口混杂的土邦展开的激烈争夺上。印度依仗其强大的国力,采取武力驱逐领主的方式,强行兼并了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这样以来,双方可争夺的就只有印度西北毗邻的查谟克什米尔邦了。连续两次在争夺战中失败的巴基斯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印度可以采取哄骗和武力驱逐的方式强行兼并朱纳加尔邦和海得拉巴邦,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就不能效仿呢?立志要争下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向时任巴基斯坦陆军代理总参谋长的英国人伊斯埃纳勋爵讨论巴基斯坦出兵查谟克什米尔的可行性,但伊斯纳埃勋爵反对马上出兵查谟克什米尔。他认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新建的巴基斯坦陆军需要时间重建和巩固。

在巴基斯坦的双眼紧盯查谟克什米尔的时候,印度也没有闲着。尼赫鲁绝对不会坐视克什米尔落入巴基斯坦囊中。为了争夺查谟克什米尔,印巴两国都在该领邦培植了各自势力。印巴分治后,查谟克什米尔君主(Maharaja)哈利·辛格是名印度教徒,内心自然想加入印度联邦,但整个领邦78%的人口是穆斯林,只有20%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如果贸然决定加入印度,必然会遭到整个查谟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反对。考虑再三,哈利·辛格最终还是保持观望态度,暂时维持现状。巴基斯坦很巧妙地利用了哈利·辛格的心理,当即表示同意。可意在吞并查谟克什米尔的尼赫鲁当然不会“上这个当”,他断然拒绝了哈利·辛格的意见。在尼赫鲁看来,查谟克什米尔毗邻印度、中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根本没法保持独立或中立,它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既然维持现状的协议没法签,那么物资供应总要维持吧?查谟克什米尔是个内陆土邦,它的物资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印度或巴基斯坦。由于尼赫鲁没有理会哈利·辛格的建议,哈利·辛格只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物资供应协议,巴基斯坦获得了对克什米尔的伊斯兰圣坛、谷物、油、盐的经营权,并掌控了克什米尔的邮政电报和电话系统。

查谟克什米尔的最后一位君主哈利·辛格

如果说签署物资供应协议就能避免战火的话,那哈利·辛格就大错特错了。1947年8月到9月,印巴分治后的民族仇杀行动开始在查谟上演。当地50多万名穆斯林居民中有20万人遭到印度教徒的杀害。

发生在查谟的仇杀事件传遍查谟克什米尔各地,引起当地穆斯林的极大愤怒。查谟克什米尔西部的奔杰省首先爆发了反对哈利·辛格的起义,并和忠于哈利·辛格君主的部队展开激烈战斗。接着,巴基斯坦境内的穆斯林,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瓦齐里斯坦和北部的喀喇昆仑省悍勇的山民们成群结队,组成巴基斯坦民军进入查谟克什米尔,协助当地穆斯林武装起义,迅猛扩大地盘,猛攻忠于哈利·辛格的部队,朝斯利那加进军。

为了把握这个黄金良机,彻底控制查谟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加大对忠于哈利·辛格的土邦军队和土邦各级政府的策反,导致土邦军队中大批穆斯林士兵逃亡,整个土邦行政机构也逐渐瓦解。为了给哈利·辛格造成更多困难,巴基斯坦还对查谟克什米尔进行经济封锁,切断了诸如谷物、盐、油、汽油和煤油等重要生活用品的供应。汽油短缺使查谟和克什米尔之间的交通运输系统瘫痪,财政系统也陷入枯竭状态,邮政电话和电报系统更是处于瘫痪状态。在没有饷银、补给系统断绝和通信系统崩溃的情况下,忠于哈利·辛格的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根本没法阻挡巴基斯坦民军的突击。在查谟克什米尔西南地区,巴基斯坦民军迅速控制了大片领土。在首府斯利那加平原,巴基斯坦民军占领了巴拉穆拉。

形势的急剧恶化迫使查谟克什米尔君主向印度求援。在君主哈利·辛格于1947年10月26日签约加入印度联邦后,印度陆军迅速利用空运和陆路紧急开赴克什米尔和查谟。在印军的猛烈打击下,巴基斯坦民军被迫退却,印军解除了民军对拉乔里(Rajauri)的包围。不过,奔杰还是被民军从四面八方团团包围,只能靠印度空军空投的补给勉强维持了一年。1947年11月底,巴基斯坦民军沿着杰赫卢姆山谷公路很快抵达斯利那加外围,却被印军击退。印军还夺回了基申根加山谷、蒂特瓦尔和古赖斯。在北面,巴基斯坦民军强攻打下了吉尔吉特,经过长期围困拿下了斯卡尔度,又通过突袭攻克了卡吉尔和达拉斯。列城也受到了威胁。从1948年头几个月开始,巴基斯坦正规军开始进入克什米尔和查谟,与印军交战。尽管如此,印军还是灵活运用坦克,突破了佐吉拉,于1948年11月夺回了卡吉尔和达拉斯。

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奋战在查谟克什米尔的印度陆军将士,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印军装备确实很简陋

战争打了一年多,印军虽握有战场主动权,但随着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入战场,双方逐渐打成僵局。采取军事手段完全夺取查谟克什米尔的设想,对印巴双方来说都已化为泡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治谈判达成军事停火协议,就成了印巴双方唯一的选择。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印巴双方于1949年1月1/2日夜在查谟克什米尔境内达成停火协议,并沿着南起马纳瓦尔、北到开伦至锡亚琴冰川处划定分界线,印度控制查谟克什米尔60%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控制剩下的40%的地区,人口约100万。

为了取得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印度陆军在围绕争夺克什米尔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有1103人战死、3152人负伤,合计损失4255人;此外,印度空军也战死了32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军队则有1990人战死或失踪。巴基斯坦方面,人员损失为(主要是民军)6000人战死,14000人负伤。

虽然印巴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可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印巴双方应该双边撤军,让查谟克什米尔人民举行全民公决,投票决定他们要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可印巴双方都拒绝撤军。不仅如此,两方还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建立了印控查谟克什米尔政府和自由克什米尔政府(Azad Kashmir Govemment,“Azad”在乌尔都语的意思是自由),两个地方政府相互敌视,水火不容。

为了便于日后组织渗透和策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陆军有效利用停火时间生效前一刻,穿过布尔齐尔小径,抢占了古赖斯前方几公里和俯瞰卡吉尔周围和卡吉尔—列城公路周围的山头,以及哈吉皮尔小径和查木布西面的开阔地。

在1965年发生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方面正是依托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山头和小径,以及开阔地对印度发动了大规模武装渗透和大规模地面进攻。

美国的介入

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巴双方为了保住各自在克什米尔的利益,都进行了疯狂的扩军备战。这个时候,号称世界警察的美国也不甘寂寞,往南亚次大陆横插一手,加剧了形势的复杂。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逐渐认识到亚洲在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东连远东、北逼中亚、西邻西亚和土耳其、南临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自然是美国新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在南亚获得盟国,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进行了拉拢。可印度采取的是不结盟外交政策,既避免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又不得罪资本主义阵营。简单地说,在当时全世界各国排队站靠资本主义阵营或社会主义阵营的这种非敌即友的情况下,印度选择的不结盟政策,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眼里是“不识时务”的举动。拿美国人的话来说,印度人的不结盟政策是“一种不道德的观念”。既然印度选择不结盟政策,那么美国要在南亚站稳脚跟,盟国首选只能是巴基斯坦。

对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美国也是“洞若观火”。只要美国势力能深入巴基斯坦,那么就可以在苏联柔软的腹部——中亚地区打进去一个楔子,而且还可以从巴基斯坦获得空军基地,对苏联进行战略侦察。面对美国的拉拢,巴基斯坦出于自身利益也会投怀送抱。由于印巴两国刚刚独立,就为争夺查谟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激化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仇恨。相对印度来说,巴基斯坦国力弱小,要加强军事力量和与印度抗衡的能力,就必须寻求世界大国的支持。与美国结盟,巴基斯坦可以获得大批美援,而且加入美国主导的防御同盟的话,巴基斯坦还可以在未来对印战争中得到美国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外交、政治的帮助。可以说,巴基斯坦和美国结盟,对自身有百利无一害。

美国介入南亚,拉拢巴基斯坦进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导致南亚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图为时任美国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1954年5月,巴基斯坦签署了美国主导的《美巴共同防御协定》,接着又在9月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后更是加入了《中央条约组织》。也就是说,除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外,巴基斯坦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所有组织,成了美国在亚洲地位超过韩国、南越,仅次于日本的忠实盟友。根据上述协定,美国空军可以使用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伊斯兰堡和拉合尔、卡拉奇机场,作为对苏联境内重要战略目标进行空中侦察的基地。作为对巴基斯坦的回报,美军加大力度给予巴基斯坦军事援助以及为巴军提供军事训练,改造巴基斯坦境内的军事基地,升级巴军装备。相对美国出钱出枪支援巴基斯坦,印度采取的不结盟政策,让自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不仅没有美援,而且军力提升和装备购买样样都得自己负责,相比巴军武器装备升级,印军则落后不少。更糟糕的是,印度在外交上没有得到强力援助。特别是在查谟克什米尔问题上,美国严重偏袒巴基斯坦,每次印巴产生纠纷,美国都开动宣传机器,大肆指责印度,让印度十分为难。

1953年12月9日,尼赫鲁在给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的信中说道:“我虽然不清楚美国和巴基斯坦间军援条款的具体内容。但负责任的媒体指出,美国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和技术装备,还有武器以及部队训练。甚至指出(尼赫鲁特别注明是引用自《纽约时报》),美国要在巴基斯坦帮忙训练一支100万人的大军。但很明显,巴基斯坦的战争资源在美国帮助下如此扩张的话,我只能将其视为对印度的敌对行为,并有引发战争的危险……”在致信穆罕默德·阿里的同时,尼赫鲁还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对巴如此庞大的军援项目做出解释。面对印度的质问,艾森豪威尔只回应说,美巴军事合作并非针对印度。

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说大规模军援巴基斯坦并非针对印度,但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援,导致巴基斯坦武库急剧扩张,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尼赫鲁声称,印度必须“考虑受到新威胁的情况下,在克什米尔地区保留强大的兵力和技术装备”。尽管尼赫鲁的声明是对美巴合作的回击,但艾森豪威尔把尼赫鲁的发言当成耳边风,继续加大对巴基斯坦的军援力度。

在加强军备的同时,巴基斯坦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成员国的身份,向美国和英国施压,要求英美压迫印度在查谟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不识时务的印度被中国打得一败涂地。这次战争对南亚次大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巴基斯坦利用印度刚刚蒙羞、全国暂时还抬不起头的机会,抓住时机通过英美向印度施加压力,要求重新讨论查谟克什米尔问题。

印度打赢第一次印巴战争后,有恃无恐地挑衅中国,却不想在196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击败,遭受了印度建国以来最大的耻辱。图为在中印边界战争中采取畜力运输的印军士兵

在英美的压力和敦促下,印度同意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领土及相关问题”展开对话谈判。从1962年12月17日到1963年5月16日,印巴双方共进行了6次谈判。巴基斯坦认为印度新败,自己在心理上拥有绝对优势,所以谈判态度十分强硬,声称查谟克什米尔全境总计220150平方公里(实际查谟克什米尔土邦面积不过19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是想趁机把部分印度领土也据为己有)的主权应全归巴基斯坦所有,作为交换巴基斯坦仅仅只要让出6475平方公里!面对巴基斯坦的漫天要价和强硬的态度,印度虽然刚刚打了败仗,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向巴基斯坦“下跪”的地步。印度谈判代表驳回了巴基斯坦的要求,在查谟克什米尔领土主权问题上,印度同样寸步不让。谈判变成了相互争执,无任何进展。

不过,印巴就查谟克什米尔问题展开谈判,也让英美有所放心。在美国看来,印度至少没有再对巴基斯坦进行威慑,加上印度在对华作战中彻底完败。美国似乎对印度心生怜悯,第一次稍微改变了自己对南亚军事援助一面倒给巴基斯坦的政策,首次放宽了对印度购买美式武器装备的限制(但仍不允许印度购买美军进攻型武器)。从1962年10月到1965年9月,英国和美国总计向印度军事援助了价值1.2亿英镑的器装备和物资,包括运输机、零备件、步兵轻武器、弹药、通信器材、工兵器材和医疗设备等等。其中,美国给印度的军援价值4700万美元,其中含援建印度境内一座步兵轻武器弹药生产厂。

在英美提供援助的同时,印度也在1963年制定了5年整军计划,实现国防预算年均增加12%,5年后印军兵力规模翻番,同时实现空军现代化,并新建6个军械厂。当时,印度空军急需超音速飞机,可英美都拒绝向印度出售超音速战斗机。理由是喷气式战斗机是进攻性武器,印度一旦获得就会威胁巴基斯坦国防,这绝对不允许。英美对印度禁售进攻性武器,却给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介入南亚次大陆提供了有利机会。1964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军售意向合同,苏联答应给印度提供“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和交付新型米格歼击机”。同年9月,苏印双方签署了正式军售协议,苏联按协议开始给印度提供7架米格-21歼击机、12架安-12运输机、近百辆PT-76水陆两用坦克和不少海军装备。此外,苏联还承诺援助印度开建一条米格-21喷气式歼击机生产线。

对印度来说,印苏关系的巨大改善,对印度百利无一害。只要背靠苏联,印度就可以有效对抗处于美国庇护下的巴基斯坦。

扩军备战

既然印巴双方背后各有一个金主,那么急速扩充武库,就是两国的当务之急了。

为了和印度抗衡,巴基斯坦集中力量加速武装力量的扩充和装备现代化进程。1954年,美国根据《美巴共同防御协定》给巴基斯坦陆军提供了5个半师全套美式装备。从1954年到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美国共向巴基斯坦提供了100架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18架F-104A星战斗机、30架B57轰炸机和4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 400辆M47和M48A2(各200辆),以及大量105、155毫米榴弹炮和成套武器装备,还有坦克飞机大炮配套零件和弹药。在美国提供援助的同时,巴基斯坦也一再增加国防开支。1961-1962年度,巴基斯坦国防开支2.07亿美元;1962-1963年度达2.1亿美元, 1963-1964年更是跳到2.4亿美元。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当年,巴基斯坦的国防开支升到2.69亿美元。

在军费节节攀升的同时,巴基斯坦三军武装力量规模也是水涨船高。1961年,巴基斯坦三军总兵力达182700人,其中陆军16万人、海军7700人,空军15000人。到1962年10月,巴基斯坦陆军兵力从16万增长到23万,这还不包括海军和空军的扩建。巴基斯坦陆军由8个步兵师和大量装备M48“巴顿”式坦克、M4“谢尔曼”坦克和M24“霞飞”坦克的装甲团组成。此外,他们还有25万名武装民兵和3万人组成的“自由克什米尔”部队(简称AK部队)。从1962年开始,巴基斯坦继续加大扩军力度,增加国防开支,购买了一大批现代化先进的武器装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战斗力。

空军方面,截至1964年10月,巴基斯坦空军有了质的飞跃。空军兵力从15000人增加到25000人,作战飞机约141架,包括25架B-57“堪培拉”式轰炸机(编成2个中队),一个F-104A星式战斗机中队(12架F-104A)和4个F-86F“佩刀”式战斗机中队(装备92架F-86F“佩刀式”战斗机,还有8架在大修)。在巴基斯坦三军武装力量中,唯一在未来印巴战争中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是巴基斯坦海军,至1964年巴基斯坦海军的兵力不过才7700人而已,仅有1艘轻型巡洋舰、5艘驱逐舰、2艘反潜护卫舰、8艘扫雷舰和10艘其他舰艇。从军费和国民经济收入对比情况来看,巴基斯坦在1961年到1964年的国防开支占GDP的3.1%到3.2%,1965年因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国防开支大幅上涨,占GDP的6%。印度的军费开支情况也和巴基斯坦差不多,1963年到1965年军费开支占GDP的3.5%到3.7%。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英美开始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引起巴基斯坦强烈反弹。1963年7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警告西方国家,称他们帮助印度重新恢复武装力量的做法会迫使一个较小的亚洲国家为了免于遭到印度的欺负,而投靠中国庇护。阿尤布·汗总统在1965年3月访华,在几次演讲中,他特别强调了要和中国保持友谊与和平的愿望。巴基斯坦加强了对华关系,迫使英国和美国权衡对印援助问题,从而继续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并协助巴基斯坦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事实上,巴基斯坦对外交关系的调整很是满意。他们希望通过加强和中国的外交关系,迫使英美停止对印援助,以便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形成中美支援巴基斯坦,对付印度的局面。

面对巴基斯坦的各种政治外交攻势,印度更关注的是美英庞大的武器装备和配套物资流入巴基斯坦,特别是主战坦克和超音速战斗机。印度认为,即便美军向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是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F-86“佩刀”式喷气式战斗机,也对印度国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接着,巴基斯坦空军又装备了1个中队的F-104A星战斗机,进一步加重了印度国防安全的危机。巴基斯坦的大力武装,迫使印度需要紧急采取反制措施。印度加大了和苏联的军事合作力度,苏联也加快了在印度境内援建米格歼击机生产线的进度。与此同时,印度还建立了不少轻武器生产线和小口径弹药生产线,用于满足军队的步兵轻武器和弹药消耗,减少战争中的对外依赖。

截至1965年9月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力量对比表如下:

对比可以看出,巴基斯坦在坦克、技术装备质量和数量方面均占有优势,特别是中型坦克。虽然“巴顿”坦克和“百人队长”坦克重量都是45吨,但美式“巴顿”坦克机动性更好,火力更强。M48“巴顿”式主战坦克拥有比“百人队长”坦克多两倍的射程,以及更强的机动性和更好的综合战斗力,还有可以用于夜间战斗的红外夜视装备,这是印军的“百人队长”坦克所不具备的。如果从进攻作战的角度来看,M48“巴顿”式坦克要比“百人队长”坦克更适合。到1965年,印度陆军装备的二战旧货M4“谢尔曼”坦克数量仍然极大超过“百人队长”坦克。印军拥有的其他型号坦克是PT-76和AMX-13轻型坦克,这两种坦克根本没法和“巴顿”坦克或“谢尔曼”坦克抗衡。巴基斯坦陆军一个装甲师共有3个战斗群,包括3个坦克团和各个搭载着现代化的M113装甲运兵车实施战斗的5个机械化步兵营。相比之下,印度陆军的装甲师只下辖1个装甲旅和1个搭乘3吨卡车伴随作战的摩托化步兵旅。巴基斯坦陆军总计有17个装甲团,相反印度只有16个装甲团,在1965年只有14个装甲团可用。在编制上,巴基斯坦陆军一个“巴顿”/“谢尔曼”装甲团共有44辆坦克,每个坦克侦察排拥有6门无后坐力炮。每个巴基斯坦轻坦克团拥有32辆M24“霞飞”轻型坦克和28辆M-113装甲运兵车,他们将作为指挥车和搭载机械化步兵突击的运载工具。

为了对抗巴基斯坦的9个团的M47/M48“巴顿”式坦克,印军只能依靠“百人队长”坦克,可数量太少,仅仅是对方的二分之一。除了主战坦克数量占劣势外,印军M4“谢尔曼”坦克、AMX-13坦克和PT-76坦克数量加起来超过了巴军的M4“谢尔曼”和M24“霞飞”坦克数量。不过,数量上的优势却被缺乏零件的劣势给抵消了。由于印度国防开支有限,没有获得美国援助,因此印军的M4“谢尔曼”坦克因“年纪”太大,机械故障频繁,在没有足够零件备用的情况下,出勤率很低。AMX-13系法国制的轻型坦克,主要作为侦察坦克使用,完全不适合大规模坦克对战。苏式PT-76水陆两用坦克装甲薄弱,主炮口径只有76毫米,对阵巴军的M47/M48“巴顿”式坦克纯属“送命”。更糟糕的是,印军装甲兵依靠的是过时的通信系统。相反,巴军却使用当时先进的ANGRC通信系统或电台设备,这使巴军在指挥和控制部队方面优于印军。巴军机械化步兵搭载M113装甲运兵车,伴随坦克突击,既可为坦克提供步兵支援,又可以得到M-113装甲运兵车载的12.7毫米机枪支援。和巴基斯坦装甲兵不同的是,印军装甲师编制内既没有自行火炮,也没有自行高射炮,更缺乏足够的装甲运兵车让机械化/摩托化步兵伴随坦克突击。1965年,印军在这方面确实不如巴军。

英制“百人队长”主战坦克是印度陆军装甲兵在1965年抗衡巴基斯坦陆军M47/M48的最大利器

火炮方面,虽然印军拥有更多火炮,但型号多为二战时期英军的制式武器,更新的只不过是苏联提供的ZIS-3 76.2毫米加农炮、M46 130毫米加农炮和100毫米加农炮,没有任何105毫米和155毫米美式榴弹炮。相反,巴基斯坦陆军却装备了大量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和155毫米榴弹炮,反坦克火炮数量也比印军多两倍。巴军的另一个优势是拥有4个自行火炮团,其中每个装甲师编制1个,而且巴军高射炮都实现了自行化。相反,印度陆军却没有任何一个自行火炮团,连轻型高射炮都要靠汽车牵引。可以这么说,印军炮兵和高射炮兵在机动性和作战效能上都逊于巴基斯坦陆军。

美制M48“巴顿”式主战坦克是巴基斯坦陆军装甲兵中坚力量,一度给印度陆军制造了“‘巴顿’坦克恐慌”的神话

印军相对巴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数量。印军新组建的山地师大部分都压在北线,负责对华防御。在西线查谟克什米尔和印巴国境线上,印巴双方总兵力相差无几——巴基斯坦陆军除了1个师在东巴外,剩下6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在西巴;印军正对西巴和查谟克什米尔的是9个步兵师(其中4个师不满员)和3个装甲旅。

在空军方面,巴基斯坦的飞机总数虽然少于印度,但现代化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在机场建设方面,巴基斯坦也有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美军在巴基斯坦境内按北约标准兴建了一系列机场群。这些机场网络不仅设施先进,而且还有完备的导航通信系统。此外,美军还在白沙瓦、木尔坦(Multan)、萨戈达(Sargodha)和巴丁建立了覆盖整个印巴边界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巴基斯坦空军的F-104A星战斗机和部分F-86F“佩刀”式战斗机可携带当时最先进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比起印度空军的米格-21歼击机(当时苏联只提供了7架,而且战争期间没有提供环礁导弹)更有威胁。巴基斯坦空军拥有的这些因素都极大削弱了印度空军的数量优势。

由于印巴双方海军力量薄弱,因此在1965年9月战争开始后,除了巴基斯坦海军出动炮轰印度的达瓦尔卡港外,双方没有爆发海战。总的来说,双方在查谟克什米尔和西巴地区兵力规模基本对等,巴基斯坦在陆空技术装备和预警系统上享有绝对优势。

对巴基斯坦来说,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和美巴共同防御协定,让巴基斯坦获得了大量美式武器装备援助,以及美军对巴陆空军的标准训练,这一切都让巴基斯坦陆军和空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似乎是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巴基斯坦公开宣称不承认印巴在查谟克什米尔的停火线,并要用武力收复查谟克什米尔。在巴基斯坦看来,经过1962年的惨败后,印度已经很虚弱了。此时,正是给印度致命一击的绝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巴基斯坦首先选择了两国领土争议区的库奇兰恩作为试金石,挑起了印巴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