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赋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心直事直。心邪法邪。一一法但隨心開合。更無別旨。或正殺悞殺。實報虗報。絲毫匪濫。晷刻不移。既自心口所為。還自心口所受。如自鏡錄云。昔月氏國城西有大山。是離越辟支佛住處。去此不遠。有人失牛。尋到此山。值此辟支燃火染衣。宿業力故。當於爾時。鉢變為牛頭。法衣變為牛皮。染汁變為血。染滓變為肉。柴變為骨。其迹既爾。遂為牛主執入獄中。弟子推覓。莫知所在。從是荏苒經十二年。後遇因緣。知在獄中。便向王說。我師在獄。願王放赦。王問獄典。有僧否。典曰。無僧。白王。願喚獄中沙門者出。我師自出。獄典尋喚。辟支佛即出。此辟支佛在獄既久。髮長衣壞。沙門形滅。諸弟子等。禮而問曰。師何在此。師於爾時答以上事。弟子復問。宿世造何因。今令致此。師答曰。吾於昔時謗他人偷牛。致使如此耳。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本性希奇。莫可思議。似服伽陀之藥。如餐真乳之糜。

經云。阿伽陀藥。功兼諸藥。能治一切病。又經云。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況了心之人。一切悉皆具足。

同如意樹。雨無盡之寶。

此如意樹。隨一切眾生心所念。悉皆雨寶。心亦如是。隨念出生萬法。無有窮盡。

類水清珠。澄眾濁之池。

大水清珠。能清濁水。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塵勞境界。

陞第一義天。正會大仙之日。登普光明殿。當朝法界之時。

教中有第一義天。故號佛為天中天。又號佛為大仙。普光明殿者。華嚴經中。佛登普光明殿。說華嚴經。華嚴經以法界為宗。如法華經云。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又普光明智者。若說等覺說妙覺是約位。普光明智不屬因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絕因果故。七卷楞伽。妙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猶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復如是。體絕因果。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云如來普光明智。

冥真寂照。含虗吐耀。

肇論云。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中。又云。至人虗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虗。

罔象兮獲明珠。

黃帝於赤水求玄珠。有臣離婁。百步能觀毫末。求之不得。乃罔象而得之。罔象即無心也。故弄珠吟云。罔象無心却得珠。能見能聞是虗偽。

希夷兮宗法要。

眼不見謂之希。耳不聞謂之夷。故云無心道現。又真心無形。非見聞覺知之所能解。

恩覆羣生而無得。不作不為。

肇論云。夫聖人功高二儀而不仁。明踰日月而彌昏。註云。是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蒭[卄/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蒭[卄/狗]。蒭[卄/狗]者。無吠守之功也。不仁者。施恩不望報。彌昏者。照而無照也。即無心矣。

光含萬象而絕思。忘知忘照。

永嘉集云。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以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如手不執物。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斯為禪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復小異。以彼但顯無緣真智。以為真道。若奪之者。但顯本心。不隨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原。故云直須能所平等。等不失照。為無知之知。此知知於空寂無生如來藏性。方為妙耳。

如是則塵成佛國。念契圓音。

心要牋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又唯心訣云。巖樹庭莎。各挺無邊之妙相。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又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猶如滿月唯一圓形。隨器差別而現多影。謂多即是一。若多不即一。則非一音。一復即多。若一不即多。即非圓音矣。

但顯金色之世界。

華嚴經云。一切處文殊師利。從金色世界來。金色者。即一切眾生自心白淨之色。文殊者。即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若人若法。皆是自心所表之法。如法華經云。入如來室者。即眾生大慈悲心是。豈可入於有相屋宅乎。所以牛頭第一祖融大師。天台智者大師。所釋佛經。皆作觀心之釋。如是即深契祖佛之本懷矣。

唯聞薝蔔之園林。

如淨名經云。方丈之內。唯談大乘一心之旨。故云。唯聞薝蔔之香。不齅餘香三乘之氣。

莫比商人之寶。

任商人採寶。設獲驪珠。皆是世珍。徒勞功力。如管子云。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不遠。利在前也。漁人入海。海水百仞。衝波逆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間勤苦求利之耳。如或堅求志道。曉夕忘疲。不向外求。虗襟澄慮。密室靜坐。端拱寧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無不獲。況道之在心。信無不得矣。故知訓格之言。不得暫捨。可以鏤於骨。書於紳。染於神。熏於識。所以楚莊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此乃成家立國。尚輕珍重言。況稱揚心地法門。諸佛祕密。言下契無生。聞之成大道。寧容輕慢乎。

寧齊樵客之金。

如採樵人。負薪而歸。路逢黃金。即棄薪拾金。價逾萬倍。況捨偽歸真。不依權漸不了義教。直入一心實教之門。則所學功程。日劫相倍。如孤寂吟云。不迷須有不迷心。看時淺淺用時深。此箇真珠若採得。豈同樵客負黃金。黃金烹鍊轉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了則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一滴一塵並舉喻一心包含廣大矣。豈比人間之寶。此乃出世之珍。標萬化之原。統一真之本。隨緣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象。是大法藏。出生無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恒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真空。是虗空身。相好虗玄。是妙色身。妙辯無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嚴。是功德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奪。則唯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隨緣顯現。如空谷響。故大涅槃經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時。復名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恒冥一。廬山遠大師云。唯一知心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

厭異忻同而情自隔。

摩訶衍釋論云。厭異捨別。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終不得離。任九十六種外道。常合圓宗。縱八萬四千塵勞。恒當正位。以各不離心故。

捨此取彼而理恒任。

任背覺合塵。遺心驟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嘗移易。如釋摩訶衍論云。一心真如體大。通於五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云何名為五種假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緣覺。四者菩薩。五者如來。是名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捨別。唯一真如。是故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復如是。於諸人中無有增減。故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繩上生蛇而驚悸。

論頌云。白日看繩繩是麻。夜裏看繩繩是蛇。麻上生繩猶是妄。豈堪繩上更生蛇。此況迷心作境之人。如繩上生蛇。若麻上生繩。是依他起性。若繩上生蛇。是遍計所執性。無名無體。情有理無。例觀萬境。亦復如是。悉落周遍計度之心。

杌中見鬼而沈吟。

如夜看杌。疑為是鬼。雖無真實。而起怖心。亦如夢中所見。以萬法體虗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無境作對。自然忻厭不生。

癡猿捉月而費力。渴鹿逐燄而虗尋。

並喻心外取法。無有得理。故證道歌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寶藏論云。察察精勤。徒興夢慮。遑遑外覓。轉失玄路。

飲狂藥而情隨轉日。食蒗蕩而眼布華針。

大涅槃經云。如人醉時。見有轉日。此況妄心纔動。幻境旋生。又經云。如人服蒗蕩子。眼見針華。並況不達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萬品而始終常寂。盡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恒深。

經云。一切國土。皆想持之。若無想。即無法。又一切境界。隨念而至。若無念。諸境不生。如還源觀云。攝境歸心真空觀者。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法內規模。人間軌則。

此一心法門。可謂盡善盡美。何者。體含虗寂。不能讚其美。理絕見聞。不能書其過。降茲已下。皆墮形名。則難逃毀讚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無形。寂爾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以影響知。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名不並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聖賢之智。猶未免於毀譽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之變。五星有勃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謫父之謗。湯主有放君之稱。武王有弑主之譏。齊桓有貪婬之目。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迹。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儀七曜之靈。不能無虧彌。堯舜湯武之聖。也不能免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也不能遺纖過。由此觀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謗。而無悔悋也。若以心智通靈。成無為之化。則萬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諦。並從心起。第八識心是持種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華嚴記云。依生滅八識辯二所由。顯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來藏。辯其二所以。於中先總。後以會緣入實。下別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滅二門為二義耳。存壞不二。唯一緣起。結歸華嚴會緣入實。言二門無礙。唯是一心者。結歸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種門。故須具足二義。方名具分唯識。問。唯識第九。亦說其所轉依有其二種。一持種依。謂第八識。二迷悟依。謂即真如。何以說。言然依生滅八識。唯有心境依持。答。彼雖說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變。不隨於心變萬境故。但是所迷耳。後還淨時。非是攝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體。故說一。約義不同。分成兩義。說二門別。故論云。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

願無不從。信無不剋。見萬像於掌中。收十方於座側。

華嚴策林云。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者。色是所緣之境。眼是能緣之根。今即是眼。故無緣也。言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見。今全為色。正見之時。即非我也。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然後窮十方於眼際。鏡空有而皎明。收萬像以成身。顯事理而通徹。

感現而唯徇吾心。美惡而咸歸我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