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几乎决定一切(1)
2008年年初,好莱坞剧作家协会已举行长达三个月的罢工。剧作家协会的首席谈判代表,即现任会长约翰·鲍曼(John Bowman),在一位知名的好莱坞经纪人的安排下与我通了电话。“听听这家伙会说些什么,”这位名叫阿里·伊曼纽尔(Ari Emanuel)的经纪人对鲍曼说,“把他说的话都记下来。”
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下午。鲍曼按例要在星期四的早餐会上和好莱坞主要制片厂的代表就争议问题进行商谈。他手头有一大堆实质性问题要解决,如稿酬、基本补偿金等,正不知道该以怎样的顺序将这些议题一一抛出。
我让鲍曼将这些议题通通放在一边,至少现在先不予理会。这些都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谈判双方都是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所有人都在遭受经济损失。“和他们随便聊聊天吧,”我建议道,“问问他们,‘你们开心吗?’”他们肯定开心不起来,对此他们肯定也不会予以否认,他们也许会将责怪的矛头直指剧作家协会。我告诉鲍曼,这没关系。我说:“安慰一下他们,然后问他们,‘如果我们要重新开始谈判,你们想怎样继续下去?’”
鲍曼对我的话半信半疑。我告诉他,谈判的关键是关于人;我给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谈判是怎样始终和人紧密相关的,这些例子在本章均有收录。首先,对那些愿意倾听自己、尊重自己、积极和自己进行协商的人,人们总是慷慨大方。我让鲍曼将两个来自纽约时装区的谈判代表打发走,因为这二人作为剧作家协会的谈判代表一直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只要他们往谈判桌前一坐,好莱坞电影制片厂那些原本气定神闲的高管们就会备感压力,精神紧张。
鲍曼在电话中说他会试试我的建议。此时此刻,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最后的结果是:在谈判几个月以来一直无果的情况下,就在那次早餐会上,谈判双方一致同意重新开始谈判。鲍曼撤换了来自纽约时装区的那两个家伙。仅仅几天时间谈判就达成了协议。这次罢工也随之宣告结束。阿里说,“多亏了这次谈判剧作家罢工才得以结束”,他是美国家庭影院频道热播的系列喜剧《明星伙伴》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也是前白宫幕僚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的兄弟。
对于这次谈判,你也可以看到另外两点:其一,它并非像火箭科学那么神秘高深;其二,除非你已对谈判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否则你根本看不到那些谈判技巧。
从古至今,人们前去谈判都会带着一大堆议题,打算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张口闭口这是我方议题,那是我方提案等。
这样做实在大错特错!如果你无法以某种方式和谈判对手进行沟通,就无法达成交易。或者,即使你确已和对方达成交易,它也不会十分理想,或者不会长久维持下去。因此,纵然你对对方恨之入骨,也必须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
记住,在整个谈判中,你是最无足轻重的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是对方,其次是对谈判者极为重要的第三方。如果不接受这个观点,你就无法说服别人相信你所说的任何一句话。本章将向你展示应该如何关注谈判对手,以便实现你的目标。
对方脑海中的想法
首先,坐在你对面的人的性格和情感几乎左右着谈判的每一步进程。在谈判当天,如果你不清楚对方脑海中的想法,那么考虑种族、宗教、性别、文化、信仰以及其他任何问
题都没有意义。如果你和谈判对手在星期一各自带了三个人参加谈判,到了星期二,你却带来了4个人,那么星期二的这场谈判与星期一的谈判就会完全不同。即使谈判双方的人不变,还是原来那6个人,但是情况也会有不同。也许某人那天早上出行上班不太顺利,也许某人正好身体不适,也许某人孩子正在生病,也许某人因为其他事情而心不在焉。
因此,对你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摸清你对面的人在此时此刻的情绪和处境状况,即使他与你是老相识,即使他是你的配偶。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看待谈判过程的思路。过去,人们最关注的是谈判议题,比如,“这是我方提案,那是我方议程”。后来,人们开始考虑利益问题,“你方为何想要达成这笔交易?让我们双方理性地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这种做法将谈判议题先搁在一边,专注于双方的利益问题,效果要更好一些。然而,无论是专注于谈判议题还是聚焦于利益问题都不够理想。要想使谈判真正获得成功,你必须退回到谈判起点重新开始。对方现在的感受如何?他们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如何?他们脑海中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你不从这些问题开始,又怎么能知道从哪里入手呢?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今天和明天,或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和对方进行谈判的时候,你必须关注他们当时的感受、想法和观点,否则,你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大部分人认为谈判的关键是具备专业知识:本人是金融专家,本人是医生,本人是环保律师,本人是能源专家,本人是机械师等。但是,研究表明,在促使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的关键要素当中,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不足10%,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超过50%——双方是否互有好感,是否互相信任,是否愿意倾听彼此的要求?谈判流程所起的作用大约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谈判双方是否愿意深入了解彼此的需求(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双方对谈判日程的安排是否意见一致?双方是否有诚意对彼此作出承诺?
如果你认为谈判的关键是实质性问题,那么很遗憾,我不能说你的看法有错,但你却缺少了作为谈判者的说服力。也就是说在谈判当中,真理和事实只是一项论据。人和谈判过程要更重要得多。对于那些强调专业知识的人(医生、工程师、金融专家)而言,这一点很难令他们接受。但是,研究表明,事实的确如此。单靠专业知识很难说服他人,除非对方愿意听你讲这些东西。
O·J·辛普森涉嫌杀害前妻妮克·布朗·辛普森和前妻男友雷纳德·戈德曼,尽管一辆手推车上处处留下了辛普森的DNA证据,凶案现场所发现的血迹也与他的血型相同,为什么洛杉矶刑事陪审团仍然判他无罪呢?在我所认识的律师当中,凡是看到关键证据的,几乎没人敢相信这样的判决结果。下面的问题给出了简单的解释:这个陪审团的成员主要来自平民区,而且绝大多数是黑人,他们对这起起诉案件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对证人马克·富尔曼,一位狂热的种族主义分子,又是什么感受呢?
首先,该陪审团对检察官没有好感,而且他们也不信任检察官。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也不相信你,他们就听不进你说的话。对方之所以在听,只是因为你一直在对他们滔滔不绝,“嗯啊”并不代表他们听进了你所说的每一个字。当人们感到愤怒、疑惑、或不确定的时候,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他们就更听不进对方所说的话了。盛怒之下,即使你在记笔记,也很有可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我恨死这个人了”。仔细观察一下裁判和棒球教练面对面冲对方大吼大叫的情况,你认为他们彼此能听到对方所说的话吗?要想说服对方,首先要让对方听你说话。你必须另想办法,集中精力、对其始终予以足够重视。
因此,在辛普森杀妻案中,检方所提出的多项指控以及搜集到的各种证据事实上根本未被陪审团听取。检方的律师可谓精明强干、经验丰富,但却在这起案件中遭到惨败。这是因为一旦涉及理解他人的问题——谈判中的头条要求,他们便显得一无所知、愚蠢透顶。
辩护律师在辩护的时候把陪审团成员当成了普通人。“如果这只手套试戴不合适,你们必须判他无罪。”当辛普森试戴血手套的时候,约翰尼·科克伦这样对陪审团说。这句简单的话对陪审团的判决起了重要作用。也许你不喜欢这样,但现实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
在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乔治·W·布什为什么会获胜?我认为是因为他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我们意见不一致,至少你们知道了我的信念和立场。”这句话可信度很高。可信度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和他的竞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所说的话形成了鲜明对比,约翰·克里的话总让人感觉他对登上总统宝座充满渴望。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巴拉克·奥巴马为什么会获胜?我认为原因在于第二轮总统选举辩论。每一次,当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要对奥巴马施以猛烈抨击的时候,奥巴马总是面带笑容,表现得非常合作,沉着冷静,显示出一派总统风范。当时由《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麦凯恩怒气冲冲的语气和对奥巴马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给60%的选民留下了负面印象。
就谈判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和对方在讨论议题的过程中不顺利,那就立刻停下来!回过头去谈一谈人的问题,然后将所有问题搞定。不要失去理智地一味继续下去,否则你将无法达成协议。或者即使你达成了协议,这项协议也不会长久维持下去。
一位女士在洛杉矶进行一场非常敏感的职位收购谈判。第一天一切进展顺利,第二天却出现了问题。因此她停止讨论谈判议题,向对方说:“马克,我们昨天谈得很愉快,但今天却不太顺利。如果这是因为我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造成的,我感到万分抱歉。我希望我们能重回正轨。你现在好吗?”
马克为自己分心表示歉意。大家发现导致谈判不顺利的原因竟然完全与谈判无关。他们双方重新检查了谈判流程,最后成功地达成了协议。
人际交流
关注对方会让你获得更多。如果你将对方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即使在交易型情境中,他们向你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会增加4倍。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所占比例差距惊人:最高可达90%,最低只有15%。
即使你不认识对方,或者你讨厌对方,但只要和对方进行人际沟通,对方通常会帮助你实现目标,无论谈判对象是政府办公室里沉闷无聊的官员、素以生硬无礼的服务态度而著称的电信公司,还是政见不合的别国领导人。
你不应该责怪这些人脾气糟糕、面目可憎。责怪他们只会使你偏离自己的目标。对他们以礼相待才会让你离目标更近。
阿莉扎·扎伊迪要乘坐全美航空公司从旧金山飞往费城的夜间航班,航程长达5个小时,她的座位在中间。而且飞机上剩下的全是中间的座位,乘客们正在向登机口票务员发牢骚。当到达机场服务台的时候,阿莉扎注意到一位票务员一边应付乘客们的抱怨一边咳嗽,她看上去似乎身体不舒服。
阿莉扎带有两瓶水,她把其中一瓶递给那位票务员,又给她几片止咳药并送上几句关切的问候。那位票务员充满感激地接受了她的好意。阿莉扎此举并非在收买人心,她本来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现在,阿莉扎在匹兹堡担任顾问,她说:“无论如何,我当时都会那样做的。”
阿莉扎很客气地问那位票务员,如果靠过道的座位开放的话,能否为她安排一个。没有给对方施加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牢骚和抱怨。阿莉扎将自己的票交给票务员,然后坐下来。过了几分钟,票务员叫到她的名字。“她给我安排了一个紧急出口处靠过道的座位,那儿的空间更大一些。”阿莉扎说,“她还给我提供了免费的一餐,她不想让我饿着肚子睡觉。我再次向她表示感谢,她又给了我一副耳机,方便我看电影。与人为善,必得福报啊。”
你也许会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谈判技巧就是无效的。或者,这样做似乎有收买人心之嫌。也许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并非人人都会这样做。大多数人只会抱怨、发牢骚,事事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对方。再说,人人为善并非一件坏事。我很乐意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你难道不乐意吗?
关注他人还有一层含义,即当你正在和一个团队的代表进行谈判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这个团队的个体成员身上,而不是他们所代表的公司或文化,也不是他们的性别、种族或宗教。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当你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将他们当成个体看待。
许多谈判类书籍和文章经常被冠以诸如《如何与俄罗斯人谈判》这样的标题。这样的标题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标题包含一个假设,即同一民族的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无论他是俄罗斯人、日本人、中国人、法国人还是美国人等。对这样的标题,我的反应是:“怎么,你是要和1.3亿日本人谈判吗?”
事实上,你的谈判对象是一个人或两三个人,这几个人也许或多或少地和你所代表的文化有相同之处。在谈判中对你说“不”或“行”的并不是整个文化或团队而是有着自己观点和独特个人经历的个体。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规范存在很大差异,而规范这个概念过于笼统,不够精确,它无法告诉你怎样才能说服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
的确,与你身旁的公司同伴相比,你也许会和来自蒙古的某个人有更多共同之处,即使此人和你语言不通。
“所有的美国佬都特立独行,好胜心极强;所有的日本人都善于团队协作,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王炜炜说,她是我们在第十章提到的在南加州大学取得巨大进步的谈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