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
更新时间:2024-04-03 17:17:10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墓葬作为一种人造空间,既是建筑营造、器物生产等技艺演进的展示空间,也是家族伦理、丧葬礼俗等思想观念竞逐的舞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演进、思想和观念变革的结果。本书以南宋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南宋为中心,从田野出发,以墓葬为支点,寻求田野和文献、考古学与历史学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较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会礼俗、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变迁,赋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较成体系的学术价值。
品牌:浙江人民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江人民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第四节 墓志的物质性信息
- 第三节 墓志分布时代和地区不平衡的原因
- 第二节 出土墓志概况及相关问题
- 第一节 圹志、墓志铭、神道碑、墓上小碑
- 第四章 南宋的志墓碑刻
- 第四节 明代皇陵的制度渊源
- 第三节 南宋皇陵
- 第二节 南渡移民视角下的江南墓葬新观察
- 第一节 中原的五音墓地与昭穆墓地
最新上架
- 会员
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考古”的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艺术考古”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历史12.5万字 - 会员
从考古发现中国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反思当下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还能让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历史15.5万字 - 会员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北史研究
本著作为对部分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所作的专题研究,涉及西北边疆史地、民族关系、归义军史等领域,许多问题还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全书由十三篇文章构成,前三篇为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敦博58号文书的重要价值与《沙州都督府图经》、唐蕃道路等;四、五两篇是对几篇发愿文与《河西巡抚使判集》(旧称)的研究,涉及肃代之际沙州及河西军政局势的重大变化;六、七两篇为利用敦煌变文及系列书信文书,对回纥等西北民族史及民历史24万字 - 会员
敦煌写本类书《应机抄》研究
敦煌写本类书《应机抄》是敦煌文献中的一种抄本文献,是由书抄向类书编纂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编号:S.1380。该书捃摭当时社会流行的诸子之要言与圣贤文章之粹语,便于观览,以供缓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间传授日常基本知识和学养的蒙学教材或家中长辈劝勉诫励子孙而抄录的家学读物。本书作者对《应机抄》写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校笺,研究内容涉及写卷的引书研究,写卷的性质、内历史13.5万字 - 会员
图说天下:惊世国宝大发现
殷墟甲骨、司母戊大方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用它们斑驳的身躯,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和《兰亭序》……这些传世国宝的背后,流传着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鹤莲方壶、金缕玉衣和佛指舍利,神秘国宝,惊世再现……本书分为五章,国宝惊世再现,千秋不朽匠人心,辗转红尘漂泊路,往昔梦华多少,海内孤品、绝世遗珍,讲述了60个传奇的国宝故事。生动流畅的文字,辅以200余幅珍贵的文历史50字 - 会员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本书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历史20.8万字 - 会员
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历史23.7万字 - 会员
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
本书借助“都城”这一视角,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下,发掘唐长安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应。以十世纪唐王朝的灭亡和长安作为东亚都城典范的失坠为分水岭,本书尝试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九世纪之前日本对唐长安城空间的模仿与日本文人长安书写稀薄之间的龃龉;二是十世纪以降随着唐长安城的“消失”及东亚格局的变迁,“长安”如何成为日本文人建构国家认同,并在东亚世界获取历史33.3万字 - 会员
《书经》之成立
本书讨论《书》类文献的文本层次厘析、《书经》经典化的过程等问题,路径约略有四:一是基于文本细读和出土材料佐证,展开文本层次分析,提出“共时文本”与“历时文本”的概念,力求揭示《书》类文献的构成与演进过程;二是考察文字形态的历时性变化,总结字迹、字形、用字等项特征在文本衍生及流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三是通过经解赋义的角度,梳理《书》类文献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以至汉代新王官学的经典化历程;四是在此基础历史35.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