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肖伟胜更新时间:2019-12-20 16:50:04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视觉文化研究与都市化生存”(项目批准号:20006-YW05)最终成果。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时近五年。视觉文化研究在当前学界可谓炙手可热,摆弄这样一个时髦的话题似有追风赶潮之嫌。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记得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周宪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让我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虽然只发表了其中第一章;随后也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与德波相关的论文,但当时并没有以为自己已在从事着视觉文化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导师的自觉引领,视觉文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那时导师除了关注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是他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就来自于他天才的发现,论文的中篇部分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中极端体验类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史角度对视觉艺术进行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走上视觉文化研究之途,更为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的困惑与迷惘:在图像化生存的当下,不仅年青的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就连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我们业已深陷于视觉化生存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此缘由并没有在学理上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图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牵引下,自觉而坚定地把视觉研究作为我学术致思的方向。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1-0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参与者眼光与四种表象
- 第五节 “表现说”的语言论与形象论
- 第四节 “投射说”的困境与“表现说”之辨析
- 第三节 “表现说”的谱系学
- 第二节 凝神观照与审美经验的形成
- 第一节 原始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的发生
- 引子
- 第五章 作为审美的图像意识
肖伟胜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体观念与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体学美学论集
本书系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与美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涉及文体史与文体学史、文体理论与文化意蕴、审美形式与美学理论等研究领域。作者将中国古代的文体形式与文体理论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域中进行研究,探讨文体和文体观念生成的文化和美学机制,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化意蕴,深入发掘中国古代文体和文体学的民族特色。文化20.4万字 - 会员
十方普觉寺
十方普觉寺位于北京海淀寿安山下,系清朝雍正皇帝赐名。该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初年,寺内供奉一尊檀香木卧佛,元代英宗时,复铸造五十万斤铜卧佛一尊,供奉于寺内,民间俗称卧佛寺。十方普觉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之一,自元代以后,皆为皇家寺庙,规模宏大、等级崇高、藏经众多、景观奇特,而在京师寺庙中颇负声誉。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曾经扩建,且建皇帝行宫。今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17.4万字 - 会员
话语的踪迹:从文艺理论到文化理论
本书呈现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美学和文化理论的轨迹和成果。内容涉及文学理论史和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的讨论、命题、思潮。作者从翻译的视角重估了朱光潜当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客观评述了钱中文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逊、德里克、伯曼等理论家的论述,直逼西方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正视其成就、局限,能够促进对西方现代性的认识,对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启发、借鉴和警示意义。本书文化26.8万字 - 会员
差异即对话(增订版)
本书主推“差异即对话”命题,一方面意在反对某些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家之固执于绝对的不可言说、绝对的他者,以文化差异和特色拒绝异质文化的进入,拒绝文明互鉴、文明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构价值观上的西方霸权主义,将西方价值地方化、语境化、文化化,其最终目标则是形成“价值星丛”或“文化星丛”。这意味着,差异既以事物自身为根基,但同时又不属于事物自身。差异位居事物之间,标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诸事物之“间在”文化16.8万字 - 会员
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随波逐流”读书笔记
一群相约星期二晚间读书会的师生以阅读作为交流,追求基于传播问题的跨学科阅读,感受读书生活的交流意义,沉浸于与作者的对话,达成主体间的意义分享;通过体验连接文本与现实,建构同情式理解;以诠释性阅读和参照式阅读丰富协商式理解,用问题式阅读和批判式阅读抵抗单向度理解。这群以改善人类交流为志业的师生,试图从跨学科阅读中寻找交流智慧,祈望通向“随波逐流”式的开悟状态,以超越交流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本文化25.1万字 - 会员
文化发展论丛·中国卷(2015)
《文化发展论丛(中国卷)》是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编辑出版的学术集刊,汇集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研究院所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较活跃的中青年学者的最新力作。2015年卷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等我国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化25万字 - 会员
跨文化沟通与中西文学对话
此自选集是作者多年来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所撰写的学术论文的结集,其中一些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反响,具有一定学术创新价值。文集拟分为三编,第一编“跨文化认同”。第二编“跨文化研究”。第三编“跨文化沟通”。本论文集所收入的很多成果在文化认同研究、福克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价值。文化18.9万字 - 会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
本书系是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三册,系统研究阐发中华传统文化中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文化20.3万字 - 会员
后英雄时代:一幅时代画卷
本书通过探讨西方的漫威英雄、体育明星等文化现象,从文化社会学的元视角,探寻英雄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内容涉及:对近代英雄主义的反思、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型、英雄化的愿望和去英雄化的趋势等前沿问题。文化17.4万字